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由美國次貸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使美國在全球經濟問題上失去了以往的權威地位。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全球經濟論壇上,就有不少對美國的冷嘲熱諷。不過,無可否認,美國是資本主義的龍頭老大,「美國好,世界好」,美國不好,世界也好不了。美國新政府倡言變革,美國以往向開發中國家推銷的那套經濟發展的「華盛頓共識」,似乎也到了變革的時候。
意識形態上不肯妥協
「華盛頓共識」依據的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綱領,主張放鬆滙率管制,降低關稅,引進外資,企業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縮減政府經費等一籃子措施。這些措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實行後,確實發揮了迅速降低通脹和失業率的好處,可是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卻在短期曇花一現後,沒有多大起色。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九十年代整個地區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年度平均只有百分之一點五,有些國家還因國際收支問題引發金融動盪。希望轉為失望,當初熱切推行「華盛頓共識」的拉美國家,又開始向左轉,恢復了以前國家干預和偏重社福的政策。布殊八年,這股蔓延於拉美的左傾風潮讓白宮相當頭痛,但也束手無策。一方面,白宮的思維仍是市場拜物教,意識形態上絲毫不肯妥協,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拉美國家傾向於反美,認為「華盛頓共識」只是美國財政部和受其支配的貨幣基金組織強加在他們頭上的東西,目的是為了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的利益。委內瑞拉強人查維茲也順勢利用這種反美情緒來興風作浪。
問題其實既不在市場,也不在貿易。市場經濟能讓個人發揮所長,追求最大效益,自由貿易讓國家創造最多的財富。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其實印證了這一點。所以,拿中印的崛起來否定「華盛頓共識」的說法是站不住的。拿中國的崛起來證明社會主義專制的「優越性」也站不住,因為印度的民主制同樣能夠崛起,而中國還有多少「社會主義」呢?
失去靈活運用的功能
問題是出在「華盛頓共識」本身一旦變成教條,就失去了因地制宜、靈活運用的功能。許多必須考慮到時機性階段性的措施,被要求硬性執行,難免就要產生負面效果。過去,貨幣基金組織迫使拉美政府斷絕救濟糧而引發暴動,處理印尼經濟危機引發社會騷亂,都是機械式強加教條的結果。
因此,值得深思的是,為甚麼在訊息不對稱、競爭不充份的情況下,金融自由化並不能保證增進經濟效率?沒有足夠管理的私有化,也不能保證市場競爭的出現?蘇聯解體後的情況就是最好的說明。何況自由化和私有化並不只是為了經濟效率,而是要確保經濟利益為社會共享。在這方面,美國以往推行「華盛頓共識」的缺失,在於低估了一個國家建立制度的困難。缺乏良好的公共行政,根本無法實現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