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上月的就職演說中,多次提到美國的開國先賢,並以美國國父華盛頓的一段話作結尾。
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美國開國先賢的,奧巴馬不是第一人。許多總統在當選時、就職時都提到,甚至競選總統的落敗者,也會在他們的演說中提到美國先賢。而且,先賢不是國父華盛頓一人,而是包括撰寫《獨立宣言》的傑弗遜、亞當斯、麥迪遜、富蘭克林、潘恩等一批人。他們不但制訂憲法,確立了美國人民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且他們留下的許多名言也一再被世人傳誦,成為施政、治國與堅持自由民主制度的格言。比如傑弗遜所說的:「我寧可自由太多而忍受由之帶來的麻煩,也不願自由太少。」就是一句任何人應該謹記的話,尤其是,作為一個掌握權力的人,說這樣的話更難能可貴。
為甚麼十八世紀下半葉,美國會冒出這樣一批智者能人呢?為甚麼他們的語言與行為都充滿智慧並且不會戀棧權力而知所進退呢?是美國的運氣?是偶然因素讓他們的言行成為後來者的典範?
春節期間,筆者曾與政治學者翁松燃教授談過這問題。他給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因為獨立戰爭的對手是英國人,而英國的政治哲學已走前一步,有了傑出人物如洛克(JohnLocke,1632-1704)、貝克萊(GeorgeBerkeley,1685-1753)、休謨(DavidHume,1711-1776)等人。尤其是洛克,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同意,並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
洛克的理論不僅影響了美國開國元勛們,更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
美國獨立戰爭的對手,是受洛克的政治哲學薰陶的英國人。開國元勛們必須在理念上、認知上高於對手,或至少能以對手之矛攻對手之盾,才能贏得戰爭。光靠武力而不能在理念上擊倒對手是不能贏得勝利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道理上的角力,不能只作為宣傳的手段,而應是深入骨髓的信念與認知,並身體力行,以及發展成為一整套的實行共和體制的理論。
對手強,所以你也要強。這是翁教授的道理。筆者補充說,那麼對手爛,反對派也會爛了。為甚麼民進黨當權那麼不爭氣、那麼讓我們失望呢?因為它是靠反對國民黨起家的。
共產黨在大陸奪取政權時,也大力鼓吹自由、民主、多黨制等等,並在道理上壓倒了當時一黨專政的國民黨。然而,中共當時的主張,是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來運用的,並非真正相信並要貫徹這種理念。而中共與國民黨鬥爭時,學會的是「比狐狸更狡猾」,是「以革命的兩手來對付反革命的兩手」,因此在奪取政權後,狡猾、兩手、不講真話,就一脈相承了。這是對手爛,反對派也競爛的另一例證。
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或法輪功,他們在內地抗爭時當然都是真誠的。然而當在海外建立起反共陣地,要不是忙於內鬥,就是使出「比狐狸更狡猾」的謊言手段,對中共劣政的揭露和自己宣傳的功效往往誇大其詞,以致鬧出中共有幾千萬黨員退黨的笑話。何以致之,因為他們的對手夠爛之故也。
「有怎樣的執政黨就有怎樣的反對黨」,「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這些說法或過甚其詞,但其中的道理實在是值得不甘於馴服的人民和反對派深思的。反對派不能為反對而反對,而必須站在更高的理念與道德高地上,才可以跳出與對手比爛的命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