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腦部出現短暫性缺血是中風先兆,患者多於出現缺血症狀48小時內中風,現時已有簡單方法評估患者短期中風的風險,中文大學醫學院針對中國人多是因腦部大血管閉塞而中風的特徵,加入腦部血管電腦掃描及顱內超聲波診斷作評估準則,能更有效估計華人患者的長期中風及死亡風險。 記者:梁瑞琼
現時醫學界普遍以一個「ABCD囗」的公式評估出現輕微中風症狀後,再嚴重中風的風險,即計算患者的年齡、血壓、症狀、持續發作時間及糖尿病等五大因素,預測輕微缺血性中風患者短時間內嚴重中風的危機,滿分為7分,分數高於6者,48小時內再中風的風險較其他病人高兩倍,一般會建議這類病人留院檢查。
8分或以上屬高風險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針對中國人的中風特性,加入電腦掃描及顱內超聲波檢查以診斷血管梗塞及顱內動脈硬化的迹象,將公式改良為「ABCD囗L囗」,新公式的滿分為9分,若8分或以上則屬高風險。該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解釋,中西患者的中風成因有異,約五成華人患者是因腦內大血管閉塞引致,西方患者則多是頸部血管閉塞,故華人患者需加入大腦血管狀況作為評估因素。
該系一項研究跟進了481名於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間,因短暫腦缺血發作和輕微中風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病人,年齡介乎30至98歲,並為他們進行風險評估。結果發現得分越高,長遠中風及死亡風險越高,8分或以上的病人,再次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會較其他病人高出5倍。
蘇藹欣表示,新公式能有效評估患者長遠再中風危機,有助醫護人員識別高危患者,患者得知有關風險後,也會更認真地依從指示接受治療。她指,舊公式較適合急症室用作識別高危患者入院,醫護人員再利用新方法為留院病人進一步檢查,兩者可相輔相成,減低病發率。
每年約3000人中風亡
本港每年約有3,000人死於中風,威院平均每年有100名患者因短暫性腦缺血入院,病人均獲安排進行有關檢查。該系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指,電腦掃描及顱內超聲波檢查分別需時數分鐘及30分鐘,但各公立醫院會因應人手等安排,再決定病人的檢查方案,估計私家醫院進行顱內超聲波檢查的費用約為數千元。
中風高危因素評分
項目1 高危因素:年齡超過60歲 分數:1
項目2 高危因素:血壓:上壓超過140mmHg(毫米水銀柱)或下壓超過90mmHg 分數:1
項目3 高危因素:臨床病徵:一邊身體突然乏力 分數:2;言語混亂 分數:1
項目4 高危因素:病徵持續時間: 超過60分鐘 分數:2;10-59分鐘 分數:1;少於10分鐘 分數:0
項目5 高危因素:糖尿病 分數:1
項目6 高危因素:電腦掃描病變:血管梗塞、白質病變(微血管梗塞迹象) 分數:1
項目7 高危因素:顱內超聲波診斷,顯示血管有狹窄迹象 分數:1
註:7項總分為9分,達8分或以上病人,再次中風的風險較其他病人高5倍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