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電影新浪潮如火如荼,快到尾聲。可惜這期影展我趕不上,但對於波蘭,心裏一直有若干懸念。不說導演奇斯洛夫斯基是心頭摯愛之一,女詩人辛波絲卡更是一段時間的精神支柱。好朋友前年遊歷波蘭三星期,追着奇氏的電影足跡,終於圓了多年的夢,我聽見也羨慕不已。
對於東歐,我最遠也只去過捷克,想着的是布拉格,還是鐵幕結束沒幾年,人們還在摸索新的自由模式新的生活感受,眼神迷惘,不知未來將要走向何方。再過幾年,布拉格已經淪陷於觀光熱潮,當年走出共產的彷徨,很快已給資本主義拜金陣掩蓋。這是歷史的必然軌跡,與循環。你以為是最壞的年代嗎?可能還不夠。你以為已經絕望得沒有出路嗎?也不一定,說不定就柳暗花明。
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出版滿二十周年,出版社特別做了一個精裝版本。原來二十年轉眼就過去了,赫拉巴爾筆下的社會現況或許已經不再一樣,但當中關於人的存在境遇,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悲劇性,年年代代都會輪迴。
從波蘭說到捷克,想說的是東歐社會的共質性,即使有所謂的歐洲共同體,但某種曾經出現的歷史陰魂,使人民的素質與藝術的表現,都跟西歐截然不同。
當現在全球關注金融海嘯,背後隱伏着資本主義的瓦解,歷史好像繞了一個圈,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大家便說,向東看向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