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聖嚴法師圓寂,遺言「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靈堂輓額是「寂滅為樂」,體現他生前倡導的「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大智慧。
儘管如此,聖嚴法師在台灣以至海外,都太令人尊崇了,所以台灣不分藍綠,幾乎所有的政商名人,都空群而出,為他送行。而在台灣的各大宗教門派中,聖嚴是最能以慈悲、智慧包容所有不同政見、不同宗教人士的佛學大師。他曾勉勵陳水扁「以慈悲的感性照顧所有的人,以智慧的理性處理一切的事。」然而,台灣許多政商名人之所以要與佛家大師親炙,往往是由於佛家大師擁有許多信眾,政商名人或以此希望增加選票,或以此為自己的貪婪漂白,又或者要在公眾面前洗滌臉上的銅臭面相。佛家大師們對他們的期勉往往落空。不過,真正崇尚佛法的法師都只是「盡其在我」而已。
台灣佛教有五大宗派,分別是法鼓山聖嚴法師、花蓮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佛光山星雲法師、中台禪寺惟覺法師、靈鷲山心道法師。這五大宗派都是在國民黨遷台以後,才逐漸以標榜「正信佛教」而佈施弘法的。近二、三十年以來以現代管理、行銷的方式成為受矚目的產業。而五大門派在醫療、救難、辦學、社會服務、弘揚道德等方面更對社會發揮了重大功能。五大門派信眾多,組織龐大,是台灣最重要的民間力量。
大多數宗教都是因為人類要面對死亡而提供一種說法,予人以安寧。中國的佛教也以為人提供「往生」的解釋為主業。但台灣的佛教就以闡釋現世的「人間性」而漸取代往生送死的「鬼神性」。慈濟功德更以濟世救難為主業,聖嚴法師就以建設人世間的心靈而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與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