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對內不要臉 對外只要臉」 - 李平

蘋論:「對內不要臉 對外只要臉」 - 李平

踏入牛年,中國領導人頻頻出訪,繼總理溫家寶到歐洲展開信心之旅後,國家主席胡錦濤本周將出訪沙特及非洲,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副總理回良玉將出訪拉美。今年是中國政治敏感年,高層出訪目的之一是建立中國的國際形象、爭取寬鬆的國際環境,但是,中國領導人顯然並未吸取北京奧運的教訓:北京的國際地位不只取決於其外交手腕,更取決於能否在內政問題上信守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
北京去年成功舉辦奧運會,但中共高層藉京奧提升國際形象的願望卻落空。英國廣播公司(BBC)委託GlobeScan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印象轉向負面:認為中國對世界具積極影響的受訪者佔39%,比上年少了六個百分點;認為具負面影響的比例則上升到40%,比上年多了七個百分點。
成功的奧運為甚麼未改善中國的形象?京奧聖火在全球傳遞時,抗議中國鎮壓藏人的示威如影隨形已露出端倪,加上中國當局在京奧前後打壓異見人士和上訪民眾、封殺內地傳媒和網絡的異見言論,一連串違背普世價值的行徑,將開放國際傳媒採訪、在北京首設示威區等臨時措施的作用完全抹煞。
對於中共高層為在國際社會樹立形象,不惜大灑金錢採購商品,甚至在與鄰國就領土、油氣田談判時作出重大讓步,在國內又聽任貪官與富商勾結掠奪民眾財產和國企資產,所謂反貪倡廉一直停留在空喊口號,對民間的抗議、示威又不惜出動軍警鎮壓,內地民眾諷刺為:「對內甚麼都要,就是不要臉;對外甚麼都不要,就是要臉。」
中共高層的這套面子政治理念,與清朝慈禧太后的「寧予外賊、不予家奴」如出一轍,因此未能也不可能吸取京奧的教訓。自去年底開始,當局開始部署新一輪應對今年連串敏感政治紀念日的「6521」行動,防範在中共建政60周年、達賴喇嘛出走50周年、「六四」天安門事件20周年及法輪功學員包圍中南海10周年之際可能出現的示威活動,在外交層面上也更積極、主動地出擊,以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
在金融海嘯冲擊下,美歐自顧不暇,中國當局在打壓民主、自由方面,越來越肆無忌憚,在扣押《08憲章》簽署活動發起人之一劉曉波之後,藉打擊低俗網絡之名,對異見網站、網誌的封殺行動已持續一個多月,上周又發佈港澳記者到內地採訪的新規定,勒令港澳記者須先向中聯辦申請採訪證才能返內地採訪。一夜之間,港澳記者因京奧而享有的北上採訪自由化為烏有,不能與外國傳媒、台灣傳媒再享有同樣的待遇,可以說已淪為不如內地記者、台灣記者的中國三等公民。
在中國的國際形象持續轉向負面之際,中國當局還如此打壓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顯示中共高層何等心虛,與其所聲稱的負責任的大國相去是何等之遠,與其頻頻出訪所要的臉面是何等的不相稱。令人擔憂的是,在未來數個重大紀念日,一旦民間有大規模示威抗議行動,恐怕當局會動用軍警鎮壓,令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再走上一大段彎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