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花7,000億美元(5.46萬億港元)救市,常強調是投資,不是派錢給金融機構,但國會一份報告卻揭示財政部投資眼高手低,平均注資100元只換來69元資產,相當於補貼了780億美元(6,084億港元)給金融機構,當中最差的交易,是注資美國國際集團(AIG)和花旗集團,勁蝕近六成。
國會監督小組昨日(周五)發表的報告,聘用獨立估值公司,審視「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去年所作交易,指財政部共注資2,540億美元(1.98萬億港元),所換取的股票和認股權只值1,760億美元(1.37萬億港元)。
報告指TARP第一輪注資花旗、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當時財政尚算健康的八大銀行,補貼率已達22%。第二輪向嚴重財困的AIG注資400億美元(3,120億港元)、向花旗注資200億美元(1,560億港元),補貼率更達59%,即每注資100美元入花旗和AIG的股票,換來的資產只值41美元。
相對於私人投資者類似交易,高下立見。「股神」畢菲特(WarrenBuffett)去年9月投資高盛50億美元(390億港元),所換資產的公平市值有10%溢價。10月三菱日聯投資摩根士丹利,微賺2%,財政部當時投資在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卻補貼42%。
股神投資高盛賺10%溢價
TARP救市計劃在投資上的唯一亮點,就是受助銀行金融機構,至今已共向政府發放2.71億美元(21.1億港元)股息,本月底預計再發15億美元(117億港元),但相對於補貼額,仍屬九牛一毛。
各受助機構中,以AIG的補貼率63%最高,最低是USBancorp的5%。報告指問題在於財政部為了加快交易和吸引各機構參加,開出了統一價,未有考慮各機構財政狀況的差別,令財政較弱機構得到更多補貼。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德對財政部頻頻買貴貨感到「側目」。
路透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