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十年來,中共不斷地玩弄「數字符咒」,從「三反五反」、「除四害」、「三要三不要」、「五講四美」、「三個代表」、「八榮八恥」……一直到最新在官方輿論上排山倒海的「三不」。所謂「三不」,就是去年底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會上所說的「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是也。而其中的「不折騰」,更引來一片讚美聲,咸指胡用了一句普通口語,使民眾有幾分親切感。不過,「不折騰」也帶來了繙譯的困惱。在十二月三十日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會上,現場繙譯亁脆用漢語拼音「buzheteng」來音譯了事。近一個月來仍有不少英語專家紛紛獻技,提供不同的意譯。
按《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折騰」就是翻騰、反覆之意。簡單地說,就是今天一個主意明天又另一個主意的反反覆覆。從政治上講,就是政策上的變幻不定。這可以說是中共執政以來的特點。土改分田分地,接着來一個合作化運動,把農民分到的土地歸公。建政之初說要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產階級還在五星旗中有一顆星作代表,但一個「社會主義改造」就全部變成公私合營最後全歸國營。政治上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反右」,從鼓動紅衞兵造反到上山下鄉,變化之多之大之反覆,不勝枚舉。大陸有一句順口溜:「共產黨,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政策的反覆,政治運動之頻繁,實是對社會、對老百姓最大的「折騰」。
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保證今後「不再搞政治運動」,並以發展經濟作為施政路線的「一個中心」。終於在經濟面貌上有了改變。若從胡錦濤講話的場合是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看,「不折騰」的本意應是對「不再搞政治運動」的重申。
但不搞政治運動,並非意味着政策上沒有反覆。且不說甚麼「清除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以至把兩個總書記都折騰倒台,也不說八九民運總書記說的話被大家長推翻並出現六四屠城,就以港商在內地經營被政策反覆所折騰,也是罄竹難書。對大陸人民以至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人來說,胡總一句「不折騰」並不能保證政策不會反覆。
政策反覆的根源,其實就是政治體制的人治而不是法治。中國現雖常說「以法治國」,但行政上的「治」是根本,「法」只不過是手段,與民主國家的「法的統治」、一切服從於法律相距十萬八千里。更何況「法」這手段的運用也是「初一十五不一樣」。三鹿案、楊佳案、三鹿受害者與四川災民訴訟無一被接受,就可見一斑。
若實行「法的統治」,法律高於一切,施政者的政策反覆就沒有空間。不是實行「法的統治」,老百姓的基本權利就沒有保障。當權者的政策變化就成為對社會、對百姓的折騰。不行法治,權力的繼承就沒有制度化,每一個新當權者都想要做點甚麼改變,來顯示與前任不同,由此確立自己地位。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奧巴馬以「改變」的口號上台但實際上在大政方針上仍繼承着前任;而中國任何新當權者都說要繼承馬、列、毛、鄧、江,而實際上政策變幻卻讓人捉摸不定。這正是法治與人治的最大不同。
那麼,胡錦濤的「不折騰」的真正涵義是甚麼呢?國新辦主任王晨解讀說,「最根本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說白了,就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來自北京的一位作家對筆者說,胡的實際意思就是要人民跟黨「配合」。也就是針對《○八憲章》與準備發動大規模六四二十周年行動的人士,呼籲「唔好搞咁多嘢」,不要再折騰了。
因此,胡錦濤的「不折騰」,實際上是堅持人治之下政策反覆的繼續折騰。而起草及簽署《○八憲章》的人士則想要推動「法的統治」,以結束掌權者政策反覆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