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專訪,太多的飯局,卻只有一條準則:受訪者不是名人,就是公認的成功人士。那些成功人物,不是有錢有權,就是行業中的翹楚,在普世的眼光中都是有所成的大人物。
看有成就的人談成功之道,的確有送錢進我們口袋的好處;只是,如果想從深度訪談中,在錢袋中得到另一種貨幣,被訪者名單可能須要改變選人的框框,來個大換班。
為甚麼必然在事業上成功,才堪稱成功人士,才不斷接受訪問到詞窮?多麼渴望看見平凡的無名氏,在訪談中分享他們成功自愛之道、成功愛人之道、成功地平平凡凡自得其樂之道。白手興家到打上福布斯富豪榜的故事,我們聽得還少嗎?看得太多,恐怕會根深蒂固地認為成功就是要做到這樣;壯志要大,可是現狀殘酷地告訴我們,大人物之所以大,是因為人數少,很少人能安座金字塔尖。
剛在福布斯榜排名第四位的嘉道理爵士,在一次學校的演講中,以大人物成功人士身份為成功定義:為自己訂立一個目標,只要能達標,就是成功。
我就是不相信及不願看見所有人訂下的目標,都是要有一番大成就,而且,是很狹義的那種成就。即使本來訂下的未能達標,仍能豁達面對,那可能是更難做到的成就,也算得上是一個成功人物。
實在希望看到一系列有大成就的小人物專訪,他們為自己量身訂做的目標,是過着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得到非凡的生趣。據說《天水圍十二師奶》好賣得很,一眾媒體節目的策劃人是時候放下點勢利,拉闊一下眼界了。要了解小人物的心,遊走天花亂墜的博客,是很累的一回事哪。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