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浩然 自由撰稿人
這幾天在公園散步,拂在臉上的輕風帶有春天芳香,伴以和煦陽光,寒意漸去。在春意漸濃天氣,驅去怠懶,帶來工作的動力,打開筆記電腦,本想為一篇有關愛情的隨想找尋些資料,但一段引起譁然的新聞取代了浪漫情感,映入眼簾。
幾天前,早熟男生在交友區徵求性伴,一方面顯示少年肉慾比道德成長得更快,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少年竟將自己的照片及性器官圖片上載網上,供有興趣者問津,思想之前衞實令人側目,不禁令人疑心,這少年是不是被人整蠱。但若這並非惡作劇,則道德失衡就很值得大家反思。
沒有尊嚴如何建立自信
然而倘若只將矛頭對準這個少年的早熟無知行為,加以嚴厲批判,就只會將他推至更深的深淵。雖知反思的目的,應是要找方法去為這些少年重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亦即是建立自信,自信建基於尊嚴,倘若我們對這少年群起攻之,徹底把僅有的尊嚴打得粉碎,他們如何能重新建立自信呢?
再想深一層,他在交友區留言,不正反映少年與其他人建立正常關係存在障礙嗎?採取大膽放肆的行為,歸根究柢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面對自信不足的孩童,我們真的有需要拍案而起,來一個人身攻擊式的大批判?而且,作為一個成年人,不要忘記,我們都曾經走過瘋狂的一條路,誰可以站出來說自己至今仍是規行矩步?
問題只是社會轉變得太急速,太多目眩神迷的東西湧現,快得令我們成年人也應接不暇,更何況稚子?我們成年人實沒有必要,亦沒有能力站在道德高地去責備他,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去拍拍他的肩頭,輕抹他的淚水,告訴他:「錯了,不緊要!下不為例。」之後便笑着和他在春風下打籃球。
以不義手段去伸張正義
正因我也曾經年少輕狂,因此這小子的行為雖是難看,卻未使我震驚,真正驚訝的反而是私刑文化的冒起。這個少年的身份和學校皆被網民一一查探出來,甚至直接到就讀學校作投訴。我不禁要問這群道德衞士,權從那裏來?誰賦予他們權利去公佈他人隱私?我們在網上世界中發表的一言一語,理應該有相對的自由,換句話就是我們的身份是應該受到保護,這份自由源自我們對網絡世界的一份協同,就是自覺去遵守一些規則,簡單地說是網上論壇的版規,高層次的可以是法律。
然而執行這些法規的,應是執法機構、網絡供應商或論壇主持人,何時會放諸至普羅網民?
糾正歪風的態度是值得嘉許,可是當他們發現了這個不雅的留言後,不是通知論壇負責人,也不是通知警方,而是直截了當成了道德戰士,找出了這個少年的資料,未經對真正事實求證,便義正詞嚴去學校投訴,這叫私刑。
妄加私刑,並不陌生,就是十年浩劫的代名詞。走了很長的路,流了很多的血才走出的陰霾,實沒有必要再去經歷一次,因此我們應杜漸防微,以防私刑文化的復興。
儘管道德需要伸張,然則以不義手段去仗義,說到底也是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