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國外儲轉向 影響世界格局 - 李平

蘋論:中國外儲轉向 影響世界格局 - 李平

中國總理溫家寶本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透露,中國考慮運用外滙儲備刺激國內經濟增長。一些投資界人士近日熱衷於演繹中國如何將外滙儲備變成國內投資,甚至有內地學者建議將外儲用於扶貧、用於社會保障,暫且不論這些建議是否違背溫家寶所講「外滙必須用在海外,並且主要用在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的原則,顯而易見的是,這些言論忽略了中國外儲轉向對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忽略了中美貿易較量已拉開的前奏,忽略了中國使用外儲這一重型武器、爭取戰略地位這一焦點。
中國至去年底的外滙儲備多達19,460億美元,因此一直被歐美視為挽救金融海嘯的大財主。這筆外儲,相當一部份被用於購買美國國債。據美國財政部上月公佈的數據,中國持有美債6,819億美元,是美國最大債主。而溫家寶早前出訪歐洲時,一改以往內斂的風格,不時出言奚落美國、法國,說得雅些是中國外儲龐大、去年經濟仍增長9%,讓領導人說話的底氣足了,說得俗些就是財大氣粗。
溫家寶對《金融時報》表示,中國續購美國債券的條件是「根據中國的需要,根據外滙安全、保值的要求」,他更首次公開表示,「我們正在探討、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外滙儲備來為我們的建設服務」,並發出中國外滙儲備轉向的訊號:以往的首選是購買美國國債,但現在是「購買中國亟需的設備和技術」。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敦促中國解決國際貿易失衡問題之際,在美國國會通過新刺激經濟計劃時增設購買「美國貨」前提之際,在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及財長蓋特納準備訪華之際,溫家寶的言論當然是隔着傳媒與華府「駁火」。
溫家寶訪歐期間,中國與法國之外的歐盟主要國家簽署了大批鐵路、能源、電訊、機械、汽車等定單,一方面與刺激中國經濟增長有關,用外滙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填補中國的不足,反映外儲轉向並非口頭恐嚇;另一方面,肯定也令美國、法國的廠商艷羨不已。過去兩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美國舉行時,中國採購團簽署的採購、投資合約分別為326億美元和136億美元,但美方迄今冷待中方延續戰略經濟對話的要求,可能因此坐失巨額定單;如果美國在實施刺激經濟計劃時再奉行貿易保護主義,也可能要面對中國與歐洲的聯手對抗。
中國顯然無意也沒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霸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使用外滙儲備這一重型武器的戰略目標是甚麼?筆者認為,中國的主要目標有兩個:其一,要求美國和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讓中國的企業在面對反傾銷調查時能獲得較公平的待遇。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際,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企業更形重要。

其二,去年11月華府召集20國金融峯會前後,中國一再強調要重建國際金融秩序,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發言權和投票權。美國前總統喬治布殊卸任前同意作出改革,但奧巴馬新政府尚未作出承諾,4月金融峯會再度在倫敦舉行時,奧巴馬已不能不表態,中國自然希望佔據有利地位。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