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普
文化評論人
溫家寶總理出訪歐洲五國,被官媒稱為「信心之旅」。豎起食指,張開手板,慈祥堅定;遇上劍橋飛鞋,罵完卑鄙,落得自在。他在倫敦中國城向圍觀群眾說:「我給大家帶來了信心」。然而,他帶給大家的,是信心,還是嘔心?不如重現其發言內容,讓讀者自行判斷吧。
一、總理說:我們沒有拿錢往銀行裏補窟窿,只投向實體經濟。話音一落,他立即宣佈中國政府將向農業銀行大幅注資兩千億人民幣,之後會重組農行上市。可能有人說:這不是用錢來補窟窿,而是執行既定的上市計劃。這種詭辯就類似說:我把飯菜放入口中,這不叫吃飯,叫做準備拉屎!若非先補窟窿,還可能上市嗎?如果這不叫補窟窿,難道政府喜歡送錢給寬裕的銀行嗎?早在五年前開始,為了清理不良資產避免倒閉,四大銀行已在中央統籌下撥走不良資產,拋給資產管理公司,窟窿依然存在,自己就接受中央注資,不良資產比率低企只不過是財技的結果,不足為奇。
二、總理說:中國無意拯救資本主義;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是中國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這話說得沒錯。然而,○五年開始,股市和樓市泡沫爆破,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消費力下降,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不倒,消費信心不足,銀行壞賬迅速增加。這些問題跟國內制度(非外圍經濟)密切相關。難道中國早已經管好自己的事情,貢獻全人類?
三、總理說:「國強必霸」違反中國文化傳統;中國的發展不損害或威脅任何人。但在中國歷史上,從秦皇、漢武,到自命為「馬克思加秦始皇」的毛澤東,那一位不是霸主?何況,現在中國強嗎?跟北韓相比,當然是;跟歐美日澳相比,遠遠不是。以前大食人來到大唐帝國學習中土語言經商生活;今天,就像總理所說:中國有三億人學英語,有一百多萬年輕人在國外留學。國不夠強,談何霸與不霸?
四、總理說:「說一句直爽的話,中國人對英國人的了解,比英國人對中國人的了解要深得多,中國很多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但英國有多少人知道牡丹亭?」可笑的是:知道莎士比亞的中國人,可能比知道牡丹亭的中國人還要多。英國人要認識莎士比亞是必要的,要認識牡丹亭只屬錦上添花;但很多中國人偏偏只知道莎士比亞(看完《威尼斯商人》,知道國家不可光有法律而無正義),但不探究毛澤東的醜惡暴政,明辨禮義廉恥,完全本末倒置。
五、總理說:保持經濟成長率在百分之八左右,是個「預測性目標」。在語義上,「預測」和「目標」意義不同。預測性目標一詞完全是胡亂拼湊。達得到,就說是目標;達不到,就說是預測。「左右」預留彈性,「八」更可造假。到頭來,無人需要為此負責。保八保八,保完也罷。
六、總理說「今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問警衞員,今天的股市是多少?他說,今天是禮拜天,不開市。」他說自己很操心。但他竟然連禮拜天不開市都忘記,連打開電視都不會,才讓我們憂心。難道他因應股市開盤,來構思新經濟政策?有一天,他又會不會起床後問警衞員:劉曉波已經被關了多少天?
總理出國,自稱身懷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屢次公開推薦此書。請翻開第三篇第四節,看看甚麼是「自欺的性質」:自欺是人生一半以上的混亂失調的根源。「如果我們以他人看我們的那種眼光,或者以他人知道全部事實時將會用來看我們的那種眼光,來看我們自己,我們大概免不了會有一番改過自新,否則我們絕對無法忍受我們所看到的那幅醜惡景象。」望與國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