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 塚 - 陶傑

俠 塚 - 陶傑

二十年是一代人。二十年前香港電視劇的黃金時段,播的是《鹿鼎記》,今天贏收視率,還是要靠《鹿鼎記》。
只是昨天的劇集《鹿鼎記》,由港產明星劉德華和梁朝偉主演,是香港電視的鎮山之作。今天的電視劇,已經是大陸版,香港已經沒有了演藝人才,製作的氣派也不見了。二十年來,發生了什麼事?香港自我掏空了。
大陸版《鹿鼎記》,主角黃曉明,也是中國當紅小生。但黃小生沒有喜劇細胞。中國的編導,可能沒有搞清楚韋小寶是個什麼人物──一個很有俠骨的小流氓。叫黃曉明來扮小流氓,如同叫馬英九黏一撮小鬍子,戴一頂黑帽子演差利。
原著故事裏,韋小寶從一個兒童發育成少年,絕不是電視劇裏那種二十七八歲的小生。當年香港的梁朝偉演,年紀也嫌太大。中國有許多童星,在京劇的少年學校裏找一個小武生很容易,鮮蹦活跳,動作根基好,總比找一個紅星強。
這樣一來,編導一定怕沒有大明星壓場,氣勢不夠,但金庸的小說,本身就是賣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只要真材實料,小說本身就能把人捧紅,而不需要紅人來仗勢。
這就是當前華語影藝圈的毛病。市場欣賞力薄弱,主次不分,一部《鹿鼎記》,觀眾只關注韋小寶有幾多個老婆,書中床戲和罵髒話的枝節,就像看《色,戒》,只看三場肉搏三級戲,不懂得細味小說的深層主題。
《鹿鼎記》為什麼是金庸最後的作品?中國畫家張大千,生前作畫,一枝毛筆,用得枯頹了,張大千捨不得就此丟棄,他為每一枝用完耗盡的筆,收集起來,埋在一個地方,叫做「筆塚」。
《鹿鼎記》故意把英雄人物,寫成妓院的私生子出身,不會武功,用一套潑皮加俠義的功夫行走於亂世。《鹿鼎記》的天地會與《書劍恩仇錄》的紅花會遙相呼應,但天地會的香主,不再是憂國憂民的俠客,而是一個小流氓。一幫反清復明的義士,都變成烏合之眾的儍蛋。大正若邪,大正若反,《鹿鼎記》成為中國小說的「俠塚」。寫完最後這部,作者打個哈哈,把一枝筆,連同俠義的理論,都拋進這個「俠塚」裏頭,如同潑墨到了頂峯,張大千埋筆,《鹿鼎記》也宣告了中國武俠小說的終結。
其中懷抱,要置於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際遇與心情,方可窺探一二。《鹿鼎記》這部書太深,作者從此拈花微笑,不作言詮。在一個愚昧的世代,電視劇當然一部改編不如一部。二十年過去,黃金時段還是《鹿鼎記》,其間蒸發掉,的是一個因緣際會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