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煲呔雞」 - 李碧華

世上真有「煲呔雞」 - 李碧華

新年過得快,轉眼人日過了,元宵將至。人人已開工大吉。煲呔曾放完年假由美返港,是否回應車公指示,揪出(或繼續硬啃)「家鬼」?民主黨主席仁哥招待記者,家中無鬼但有二犬,狗女阿Sa及打了煲呔亮相的狗仔「煲呔豬」,大受歡迎,民望高過煲呔曾。
世無煲呔狗也無煲呔豬──但原來真有「煲呔雞」。
今年因禽流感陰影開年無活雞供應,代以冰鮮雞,小市民埋怨幾句,年過了也算了。人們對雞有特別情意結,但從不發覺牠如何應節、窩心、吉利,直至某日失去了。
一本《全雞宴》的經典食譜,介紹常見食用雞種:以「生理區分」為子雞、雞項(未生過蛋的處女雞)、囗雞(也有寫作「騸」,已閹割的公雞)、生雞(未閹割的公雞)、老雞(煲湯用老母雞)。以「地域區分」為湛江雞、清遠雞、龍崗雞、文昌雞、石龍雞、信豐雞、嘉美雞(香港嘉道理農場研究所配種而成),還有煲呔雞──牠以法國的Sasso雞苗配種,採用中國方法培育,以籠飼養,玉米為主要飼料。因脂肪少、腳大、頸長,頸上有一小部份沒有毛,像結上煲呔,故名。因皮薄肉厚,適宜浸煮焗製。
本來煲呔是尋常之物,在沒有煲呔曾之前早就有煲呔雞了,並非某之專利。剛好湊成三兄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