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祖國用國貨」是很多年前一些國貨公司常用的口號。
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今天,不少發達國家的政客、工會、企業開始喊出類似的口號。美國國會在通過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時就定出優先使用美國鋼材的條款,他們大概認為這樣的規定可以令美國的製造業受惠,可以保住一些製造業的職位。
從表面上看,這種充滿保護主義色彩的規定既不合時宜又損害國際貿易,其他國家及經濟體理應強烈抗議。但實際上這樣的措施只是門面功夫,影響不大。
經過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經過幾十年的製造業外移,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只餘下鋼鐵、汽車、飛機製造幾個死剩種,其他要不是苟延殘喘就是已灰飛煙滅。即使美國政府或國會規定或鼓吹美國人用美國貨,美國企業、消費者能買得到的美國貨也極其有限;例如工人的制服、鞋襪、工具就買不到甚麼美國貨,只能用中國、越南或印度的產品。即使如電子產品、電腦、手機之類,美國品牌的產品也有大量零件來自其他國家如台灣、南韓,所謂美國人用美國貨只怕還是會變成美國人用「聯合國貨」的!
美國人用美國貨這樣老式的保護主義思潮雖然不成氣候,美資銀行先救美國企業或美國政府只救美資銀行之類的保護主義想法卻有可能令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令全球金融秩序更混亂。
全球一體化,資本無國界好像已成為共識。在經濟好景的時候這當然沒有問題,反正水漲船高,誰也不管錢是從美國、英國、印度或印尼賺來的。可到經濟低迷,到還債的年頭,資本特別是由官家庫房拿出來填氹的資本便有國界之分,負責批錢的官員便開始分辨資本家的國籍,此所以英國政府只救蘇格蘭皇家銀行之類的英國銀行,美國政府則注資拯救花旗、美國銀行。然而在英國、美國有大量業務的還包括其他銀行集團及金融機構,美國政府無限量「泵水」或注資美資銀行將大大加強美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將令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面對不公平、不合理的競爭環境,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未必有好處。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些拿公帑補貼的美國、英國銀行會改變一貫的經營方法,改為優先購買本國資產,優先支援本國企業,以向納稅人交代。到時候新興經濟體的銀行及企業將面對「水頭」不足的困境,新興經濟體政府將找不到足夠的資金對抗衰退,令經濟跌入更深的泥沼中。
這種金融保護主義比傳統保護主義可怕得多呢!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