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晚公佈一些數據,甚具啓示。
雖然1月製造業活動指數由紀錄低位的32.9回升至36.6,但投資者仍不宜高興得太早,因為消費者支出跌勢未能止,意味着製造業活動短期內仍會停留在萎縮區,大幅改善並重登50以上擴張區的機會,不容樂觀。
12月消費者支出下跌1%,跌幅較11月的0.8%大,不但已連挫5個月,更是過去7個月內第6度錄得的下跌數字。消費者支出連月下跌,足以解釋為何樓市、汽車銷售和製造業等幾乎所有經濟環節均在苦苦掙扎。美國國民面對不明朗的前景,消費趨審慎,由於內需佔去美國經濟產值達七成,消費縮減,經濟又豈會有運行?
值得注意的是,其間美國一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理應增加了,因為油價較高峯滑落了7成,汽油支出節省不少,而隨着按揭息率下調至低於5厘,亦有不少家庭透過轉按減少了供樓支出。不過,個人收入下跌0.2%,加上對工作職位朝不保夕的憂慮,令美國國民一改以往大花筒的作風,曉得把供樓和汽油省下來的支出扣起不用,積穀防饑。
最新數字顯示,美國國民的儲蓄率在12月高達3.6%,較11月的2.8%大幅躍進。儲蓄率於去年5月雖亦一度急升,但數字主要是受到布殊政府推出首個規模達168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發出逾千億退稅支票所扭曲。若撇除這非經常性因素,3.6%的儲蓄率在美國已是10年新高。
衝擊環球就業市場
美國過去10年的儲蓄率接近零,甚至出現過負數,反映美國國民養成了先使未來錢的習慣,但習慣一旦改變,環球經濟便要為此付出代價。
與零儲蓄率相比,3.6%的儲蓄率意味美國國民的消費支出減少了4000億美元,佔去美國GDP的3%。這個大吸盤胃納下降,不但打擊美國經濟,亦令外圍經濟體系叫苦連天。
更大問題是對就業市場的衝擊,美國就業市場固然慘淡,中國日本亦有不少工人下崗和失業,這個需求下降所造成的惡性循環,亦令歐亞各國政府推出的振興經濟措施變得事倍功半。
王冠一
http://www.wongsi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