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誰喪失了道德底線? - 李怡

蘋論:誰喪失了道德底線? - 李怡

停寫了三個月,決定在春節後,恢復寫《蘋論》。
春節,是歡樂的日子,有闔家團圓的傳統習俗。然而,對於剛失去親人的人來說,則是因為無法再「團圓」而讓人陷入思念與心碎的日子。為了不想讓其他親友在歡樂的日子敗興,失去親人的筆者惟有暫時走開。
靜夜裏,筆者想到,其他失去親人的人也會和筆者一樣嗎?這時,筆者就想到四川地震災區的災民,他們大約也會陷入佳節思親的悲苦中吧。
然而,在央視春晚和初一、初二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播映到四川災區,卻是洋溢一片節日喜慶氣氛,災民為搬進新居載歌載舞,感謝政府感謝黨感謝全國人民,災民們歡欣鼓舞、笑逐顏開。災民臉上的幸福表情似乎是在非災區看不到的。筆者不禁懷疑,這是僅僅在幾個月前發生嚴重地震、奪去八、九萬人生命的災區嗎?為甚麼這些失去親人的災民,他們的感情世界與筆者如此不一樣?真的是有了新居就忘了老家、忘了親人嗎?
納悶一陣之後,最近兩天,網上看到大陸博客楊恒均的一篇文章:《春節,一個悲傷的節日……》。文中敍說作者在前年喪母,去年春節一家沉浸在哀慟氣氛中,團年飯時全家哽咽。「大年初一,根據死人為大的習俗,遠近的親戚朋友都在一大早湧向我們家,……絡繹不絕的親戚朋友給母親帶來了紙錢,然後由披麻戴孝的我們陪客人一起給母親的靈位磕頭。……這一天,從頭到尾幾乎沒有歡笑,只有深深的無法言說的思念。連路過家門口的隣居和路人也……收起笑容,放慢腳步,擦肩而過時不忘投給我們一束安慰的目光。……」
那麼,四川災區的災民是怎麼回事?家住湖北的楊恒均問一位四川網友,得到的回答是:四川人過春節,若家中有人去世,他們的春節習俗和湖北是一樣的。至於電視上看到的,那位四川朋友淡淡地說,「那是讓你們看的」。
楊恒均又打電話問一位都江堰的女士,她說,在他們那兒,年三十和年初一,到處都是倖存者在為親人燒紙錢,她雖然沒有親人離去,但看到周圍悲傷的人們,她也無法高興起來。至於電視上說災民搬進新家的歡慶,她說,「新家?你說的是搬進新房子吧?至於家,又有幾個能夠恢復的;……何況也只有小部份人搬進新房子。」她說,春節到來的時候,人們甚至比地震發生後第一個月時更思念倒塌的房子,因為那不僅僅是房子,而是一個個家,破碎的家,還有破碎的也許永遠縫不上的心……。
官方的新聞報道,再一次踐踏了受苦受難的四川災民,使不明真相的全國老百姓,都以為失去親人的災區民眾,真會為了搬進新居就忘記逝去的親人,忘記中國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闔家團聚的春節精神。在闔家團聚的春節,對絕大多數能團聚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值得歡慶的日子。但對失去親人、無法團聚的人來說,春節是使他們傷痛與滿懷思念的節日。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也是最符合人性的道德。

溫家寶前天在英國演講時強調要「高度重視道德」,他說,「一些人見利忘義,喪失了道德底線。」他指的是外國金融界人士。筆者想到的卻是央視的畫面。在刻意編排之下,見到新房子而忘掉失去的親人,喪失這道德底線的,不是四川災民,而是見物不見人的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宣部官員。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