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台灣國防部已經證實,中國正在製造航空母艦;中國衞星的偵查、導航技術已趨成熟,並有能力以飛彈擊毀敵方衞星;新發展出來的航母殺手飛彈已開始部署;金融風暴後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這四項事件對台灣而言傳達出甚麼訊號?
讓我們假設一種劇情:中國武裝攻台已在倒數計時,中國在戰略上以深深交纏的美中經濟金融關係,牽制住美國的介入,使美國介入必將付出重創經濟與金融的代價,而使美國總統對援台產生心理困難。
戰略上,衞星偵測並定位美國航母群的位置,然後以蜂群戰術發射大量飛彈大面積攻擊來台支援的航母,使美軍受創;這項能力將使美軍援台的決策產生心理困難。美軍也許可以干擾或摧毀中國的衞星、雷達以及空中電戰偵查機,但仍須冒着可能疏漏某個偵查空隙的風險而遭到攻擊。中國的軍事準備旨在嚇阻美軍援台,手段越多越有效。
戰術上,當美國放棄武力援台,中國的航母即可在台灣東海岸外對台灣進行「顛倒正面」作戰,台灣戰機賴以生存的山腹內的空軍基地將暴露在敵機的直接轟炸之下。
所以,台灣的防衞缺口很大也很多,幾乎到令人絕望的程度:沒有現代戰爭必備的先進軍事衞星;三軍整合作戰能力太差,電戰技術的不足;嚇阻攻擊的對敵縱深報復打擊能力幾乎為零。台灣放棄中程巡弋飛彈的研發和部署,是極大的戰略錯誤。二代戰機已漸漸落伍,沒有技術上改良的能力;陸軍的遠程投射能力也幾乎為零,各戰區只能各自為戰;海軍在反潛和潛艦的數量上只算聊備一格,經不起大戰。
在這樣惡劣的軍力反差當中,馬英九正在推動全軍的募兵制,希望六年內完成。但軍中反彈聲浪很大,認為將嚴重傷害戰力,一再推遲實現的時程。而有關國安的機構也沒有認真研究募兵制對安全的利弊;反而爆發國安會和國防部的權力鬥爭。
國安會對國防部的慢動作似已不耐煩,已決定納編內政部、經濟部、外交部、國科會、海巡署、警政署等單位,由行政院組成跨部會專案小組,越過國防部主導全募兵制的推動,企圖提前落實馬英九的政見。這麼重大的國防政策改變,竟然沒有國防部在內,不是笑話嗎?
去年馬政府上任伊始,國安會就把美國海軍前潛艦艦長莫瑞的一篇文章當作寶來推銷,引起國防部和海空軍的不快。該文認為台灣海空軍在中國導彈的飽和轟炸下,倖存率很低,不應耗費巨款購買先進海空軍武器,而應加強陸軍的戰力,做陸上的決戰,亦即所謂「刺蝟戰略」。國防部很反對國安會推銷的莫瑞戰略,認為海島戰爭沒有海空戰力,陸軍只能坐以待斃,並引兩次海灣戰爭為例。國防部的強烈反彈,讓馬總統也修正了說法,又強調海空實力的重要性,但卻讓國安會不悅。現在國安會拿募兵制作文章,雖能滿足打壓國防部的心願,卻做出了草率、衝動、本位主義的錯誤示範,不但是公共政策的反面教材,也因此損害國家安全。
全募兵制對台灣安全的利弊如何,是一個極大的題目,台灣還沒做全方位的專業研討,兩個主管國安的機構就先鬥起意氣來,如此沒出息,怎麼讓全民對自己的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