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比負資產更可怕的危機就在眼前 - 盧峯

蘋論:比負資產更可怕的危機就在眼前 - 盧峯

樓價從去年第三季開始明顯下跌,負資產物業數目上升是可以預期的事,只是沒有想到負資產問題惡化的速度如此快,如此嚴重。
根據金管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香港負資產物業的數目從去年第三季的二千多個急增至第四季的超過一萬個,升幅超過三倍。短短三個月負資產物業數目就增加三倍,這個趨勢不可說不讓人擔心。而且,物業價格的跌勢還未結束,不少地產界或投資界人士都預期,未來半年至一年隨着經濟進一步下滑,樓價還可能再下跌百分之十五至三十。若果這個預測成為事實,負資產個案將會在往下來的幾季繼續飛躍式上升,令更多市民變成負資產業主。
負資產造成的禍害相信絕大多數市民都記憶猶新。回歸後由於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及亞洲金融風暴碰在一起,本地樓價大幅下跌六、七成,大量物業成為負資產,大量業主成為形同樓奴的負資產業主,被大幅貶值的樓宇壓的透不過氣來,脫身不得。更糟的是負資產令房地產市場變成一潭死水,令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失去融資的渠道,令消費者失去換樓、消費的能力。結果,香港經歷了長達七年的經濟低迷,直至○四年才開始明顯復蘇。
今次樓市跌勢及負資產浪潮也許不會像幾年前那樣嚴重,負資產物業的數目也許不會升至○三年時超過十萬宗的水平。但由於全球樓市疲不能興,資金匱乏,負資產對本地經濟的壞影響仍然不能輕視。
負資產問題固然令人憂慮,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昨天在立法會提到的幾個潛在危機,包括第二波金融海嘯、金融保護主義、國際銀行收縮在新興市場的貸款業務等更讓人心寒。
各國政府為了應付第一波金融海嘯,為了穩住金融體系已出盡法寶,已幾乎耗盡手上的彈藥。只可惜全球金融市場仍然風雨飄搖,未能回到正常的運轉;部份大型金融機構仍處於破產、倒閉邊緣。假若情況在接着的幾個月沒有好轉,又或是有金融狙擊手借機狙擊財困的銀行以至負債纍纍的政府,金融、外滙市場將會再大幅波動,造成新一浪的沽貨套現潮。對體質已極度疲弱的金融機構來說,對負債已達天文數字的政府來說,他們能捱得過第二次海嘯的冲擊嗎?
金融保護主義及大型國際銀行收縮新興市場貸款對香港的衝擊更是直接及嚴重。誰都知道,不少歐美大銀行、國際銀行集團因為要政府注資而成為變相的國有銀行,它們的業務策略、貸款政策肯定受到政府、國會的左右。很不幸的是,短視的政客、政府為了討好選民,為了爭取支持便可能指示所有獲得政府注資的銀行要優先貸款予本國企業,又或把大部份貸款業務留在本國,好讓本國企業更易得到資金,能更快擺脫財困的情況。近期美國企業成功促使奧巴馬政府在刺激經濟方案上加入優先使用美製產品條款就是一個警號;接下來,金融業、銀行業也可能走同樣的道路,到時候新興經濟體包括香港的企業便難以從這些國際銀行中取得資金,便可能要以高息爭取貸款。這不僅令香港企業面對不利的經營環境,也將令香港這個地區金融中心的業務大幅收縮。
面對一個又一個紅色經濟警號,特區政府今年的預算案實在不應該大灑金錢派糖。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