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鴻輝 時事評論員
某親建制報章發表社論,稱要「穩住經濟才能穩住政治」。這原本是「阿媽係女人」的論述,人所皆知。但問題是,資本主義經濟,是可以穩得住的嗎?不必引經據典,單以經驗出發,也可得知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連綿不斷的。一個五歲小童,已經歷了兩次經濟危機。危機與資本主義,根本是雙生兒。要資本主義經濟不發生狀況,簡直是緣木求魚。更為有意義的問題,是如何在經濟經常不穩的前提下,保持政治穩定?這個亦當然是可能的,因為資本主義政體屹立百年而不倒的,畢竟為數不少。
制度完善克服挫折
最典型的,莫過於頭號資本主義大國──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就職當日,道指大跌三百多點,但誰人理會?全國早已浸淫在一片嘉年華的氣氛中。金融海嘯始於美國,照理民怨應該沸騰,政局應該動盪。但事實卻剛好相反,新總統上任的支持度是歷屆最高,透過新政府的上台,全國建立了同心同德的氣氛。何解這樣違反「常理」?這無非是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的互補罷了。當經濟機制失衡,民主政治機制就要開始工作了。除了透過更換政治領導,讓人民重新建立希望兼消消氣外,又有國會的聽證「公審」各海嘯凶嫌。金融巨頭,汽車業CEO,個個灰頭土臉。讓人民相信公義再被確立。
就算蜜月過後,新政府交不出成績,那又如何?反正政府是自己選的,惟有相信危機太深重,與人無尤。只有緊勒褲頭,靜待經濟的復蘇。當然也會有實質的改善,透過政治力量去檢查/修理經濟(或市場)機制,優化資本主義的運作。
以上所言,其實也是老掉大牙的意見。列寧同志早有名言:民主共和國是資本主義可能最佳的政治外殼("Ademocraticrepublicisthebestpossiblepoliticalshellforcapitalism")。回顧各國歷史,除了小部份民主基礎不深的國家在經濟危機中讓野心家有機可乘而推翻民主制度外,大部份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能在各次經濟危機中安然度過。馬克思所預言,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爆發的工人革命,並無實現。所以只要政治機制完善,經濟所帶來的短暫挫折,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忽然推遲政改諮詢
位於金融海嘯中心的歐美諸國,雖然忙於應付經濟危機,但從未見有諸國領袖擔心政治不穩。倒是位於海嘯邊沿的香港和中國卻擔心起政治來。曾特首生硬地推遲政改諮詢,中國政府再度收緊政治監控。這不禁令人質疑沒有民主機制的保駕護航,港式資本主義,以至「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