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三百億盈餘只是假象 - 盧峯

蘋論:三百億盈餘只是假象 - 盧峯

特區政府公佈首三季有高達三百多億元的財政盈餘後,不少政黨、團體及議員急不及待的提出種種要求。有的要求政府再次退稅,有的要求政府進一步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有的要求政府擴大某些服務如醫療的開支。
假若香港及全球經濟尚在上升軌道,假若經濟處於穩定的狀態,政府財政盈餘當然該盡可能放回市民的口袋,政府當然該酌量增加開支改善服務。只可惜本地經濟及全球經濟正處於非常動盪不安的狀態,更大更深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就在眼前,政府財政狀況極可能在未來半年迅速由盈轉虧,換言之,三百億盈餘只是鏡花水月般的假象,大家根本不應對這筆很快煙消雲散的錢有甚麼期望,更不應因此而大幅退稅或增加開支。
只要看看各主要經濟體的最新經濟數據就讓人膽戰心驚。美國第四季生產總值倒退百分之三點八,是二十七年來最差的情況;其他如英國、日本、德國同樣陷入衰退的困境中,看不到任何復蘇的迹象,曾經被視為抗衰退奇兵的中國雖然保持增長,但增長速度已下跌至百分之六點八,比過去幾年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長低得多。
更可怕的是,目前的經濟困境只是金融海嘯第一波冲擊的後遺症,不少人擔心壞賬、有毒債務遲遲不解決會導致第二波金融海嘯,進一步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進一步打擊投資及消費意欲,造成更大的信貸及信心危機。即使不再出現第二波金融海嘯,又或是第二波海嘯的威力較第一波弱,全球經濟仍極有可能陷入投資與消費不斷收縮的惡性循環中。
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循環呢?因為失業大軍正在迅速膨脹。從車廠到手機製造商,從銀行到投資銀行,從航空公司到星巴克,幾乎各行各業都在大幅裁員,有的一裁就是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二十的員工。所有發達經濟體都是以內部消費作為經濟主要動力的,大規模裁員,大量就業人口失業意味家庭消費力下降,意味人人勒緊褲頭過活。當消費者收縮開支時,企業自然相應減少投資縮減規模。這樣下來,發達國家怎會不跌入消費減投資縮的惡性循環呢?
香港是個金融、貿易中心,經濟增長全靠人流、貨流、資金流持續增加。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步入衰退,並將持續惡化;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也開始快速收縮,並將隨着歐美的衰退而更趨疲弱。也就是說,流經香港的旅客、貨物、資金在未來一段時間不僅有跌無升,跌的幅度更可能比任何人的預期為大,令香港陷於比九八金融風暴或沙士更困難的環境。大家都不會忘記,沙士疫潮前後特區政府財政出現嚴重危機,一年的財赤高達幾百億,當時預計財政儲備會因多年財赤而下跌至不足二千億元。
若果今次經濟危機比九八金融風暴及沙士更嚴重,政府財政收入在未來一、兩年甚或幾年都會萎縮的很厲害,所謂三百億盈餘很快消失,財政儲備更會快速下降至危險水平,迫使政府要再次加稅、減開支及減薪。面對這樣風雨飄搖的前景,還是不要打這三百億盈餘的主意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