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肉燥 - 蔡瀾

台灣肉燥 - 蔡瀾

台南小吃離開不了肉燥,擔仔麵一定要下,是靈魂。芋粿也沒肉燥做不成,肉圓也是。
什麼叫肉燥呢?是炮製豬肉碎的台灣菜名。閩南語和潮州話中都有此稱,有時亦作肉挫,發音為「錯」。
材料有:豬油、五花腩、生蒜頭和事前爆香蒜頭,台灣人叫蒜酥,以及叫為葱酥的爆香紅葱頭,香港人叫為亁葱、胡椒粉、五香粉、甘草粉、冰糖、醬油和台灣菜中少不了的味精。
先把鍋子燒紅,下豬油,爆香生蒜茸。放入手剁的豬肉碎,三肥七瘦,翻炒至七八分熟,加入蒜酥和葱酥,再兜幾下。這時可放五香粉、胡椒粉、甘草粉、冰糖和醬油,再炒,鏟起濾油備用。
加豬骨熬的湯,重新入鑊,慢火燉熬。功夫就在這裏,有人熬半小時,有人熬好幾個鐘,每家人的做法都不一樣,但要不停地翻攪。這個過程,台灣人叫為「收」,是剁、爆、炒、燜的最後一個階段。
著名的「度小月」的肉燥,一熬九個小時,做後裝進一個陶缽,店裏那個陶缽,邊上積了一層厚厚的肉膠,已是缽子的一部份,看來像是肉的化石,已上百年了。
當今,「度小月」的已裝成罐頭,賣到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香港的南貨店都可以買到。如果不是自己做肉燥,買一罐回來也行,它沒有罐頭那股難聞的味道,水準甚高。接着,買一包新竹米粉,要認定「雙龍牌」的才夠幼細,也夠韌,不會一下子過熟而斷掉。
用上湯,或「金寶」雞湯之類滾之,若太濃可加點水,不必過水,放米粉進去,煮至湯的味道進入米粉就是。
打開罐頭,看到上面浮着一層白色的凝結豬油,不必怕,不是每餐都吃,死不了人。用湯匙舀一大匙肉燥放在米粉上面,好像聽到「嗞」的一聲,讓豬油溶入米粉之中,大功告成,那感覺真妙,是植物油永遠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