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梅蘭芳的認識,十分有限,祇限於在北京去了兩趟梅蘭芳紀念館,吃過一頓梅家菜,看過梅蘭芳述,許姬傳記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八十年代初梅的兒子梅葆玖在利舞台演出京劇,去看了,卻不懂欣賞其中好處,早已忘記當日上演的劇目內容細節,卻記得在那裡碰見我至為喜愛的香港演員葛蘭,她主演的《曼波女郎》,老是在跳舞,從開場跳至散場,跳舞地點就是剛剛拆除了的學校舊體育館。還有近日看了電影《梅蘭芳》,前半部講及梅的少年時代,很是好看,是那位演員演繹出色。後半部則乏善可陳,沒法牽動觀眾,更談不上看的時候,會有所感動了。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參觀梅蘭芳紀念館:「座落在北京西城護國寺街9號,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門上首懸掛著鄧小平同志親筆書寫的匾額:梅蘭芳紀念館。進門後迎著面青石磚瓦的大影壁前,安放著一座梅蘭芳的半身塑像。在屏門內小影壁前,擺有四個石盾刻花小圓墩和一個花崗石的水池。東、西、北房築有穿廊,紅漆圓柱,廊沿上有鮮艷的彩繪。院內有兩棵柿子樹,一棵蘋果樹和一棵海棠樹,寓有『事事平安』之意。」去的時候是深秋,紀念館顯得落寞。一如京劇崑曲,前路茫茫似的。
再去,已是十多年後了,二○○六年重訪紀念館,周邊環境更見破舊,館內陳設與十年前相差不大,上一趟什麼都沒買,這一次卻買了吳祖光導演的《洛神》、《斷橋》、《宇宙鋒》,俞振飛演柳夢梅,梅蘭芳演杜麗娘的《遊園驚夢》,還有十四集電視連續劇《梅蘭芳》。在紀念館所花的錢,比在后海大翔鳳胡同的梅家私房菜便宜多了。當年的錄影技術差強人意,仍可看到梅蘭芳演繹劇目的身段、技巧高超,悅目而耐看。梅家菜分幾種價錢,我選擇最便宜的那一款,一點不好吃,亦無特色可言。
《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現,一九五○年在文匯報當記者編輯的黃裳功不可沒,那時梅蘭芳在天津演出,黃裳到來見梅蘭芳,希望他寫回憶錄,描述他的舞台生活。梅說工作繁重,待「清閒一點再動手」。黃裳回應:「你以後只有更忙,不會閒的。現在不趕著寫出來,將來一定更沒有機會了。」就這樣,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梅蘭芳細說從頭,他的生活與藝術的結合,他向我們引證:沒有天才這回事,在藝術領域更上一層樓,得從基本功做起。梅在剛開始學藝時,是個不合格的學生,差點沒法繼續學下去。
談到吃,還是喜歡梅蘭芳年青時吃到的火鍋,款式簡單,不過是豬肉白菜丸子,凍豆腐,紅燉肉,芥末墩(做法是把白菜煮熟,用瓷缸悶著,吃的時候灑上芥末),醬羊肉,饅頭,小米飯。這樣的家常菜,該很好吃的。
在梅家私房菜可沒有這類似梅蘭芳所講的「家常粗菜」,在二○○六年的梅家私房菜提供的梅家菜湯,水晶蝦仁,糟魚,仔排,娃娃葉賣相不錯,所謂熱菜,竟然不冷不熱的,那該不是當年的吃法。成名後梅蘭芳吃得清淡,總不至愛吃平淡無奇的暖菜。或許在私房菜館點價錢相差四至五倍的貴價套餐,會好吃些。
梅蘭芳自己在什麼日子吃平價餐,什麼日子吃貴價餐呢,在他的口述歷史,沒有提及此事。他主要講的是表演藝術而不是吃的藝術。梅蘭芳提及在上海演出,他的「粉絲」之一許太太每天為他燉一碗熟爛白木耳,讓他潤喉,可以唱得更好,包括他從崑曲中領悟出來的唱法,可以用到改良京劇演繹劇目上去。說到底,梅的精彩演出,該仍是與吃什麼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