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遺愛肝腎救三命<br>一受惠者六個遺傳因子全脗合 排斥機會低

青年遺愛肝腎救三命
一受惠者六個遺傳因子全脗合 排斥機會低

【本報訊】香江有情。一名20餘歲青年昨日不幸在屯門醫院死亡,雖然他生前未有登記死後捐出器官,但家人深明大義,同意捐出死者的肝臟及兩個腎臟,分別移植給三名垂危病人,一人救活三命,發揮人性最大的光輝。巧合的是,其中一名接受腎臟移植的男病人,其6個遺傳因子罕有地與死者完全脗合,將移植後出現排斥的機會減到最低。
記者:鄧偉明 陳沛冰

昨晨一名20多歲青年在屯門醫院因病腦幹死亡,家人同意捐出其肝臟及兩個腎臟。肝臟放在冷凍箱內,由救護車急送到瑪麗醫院進行移植手術,兩個腎臟則送到瑪嘉烈醫院進行換腎手術。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唐國隆表示,該名死者捐出的兩個腎臟,分別移植給一名18歲青年及一名中年男子。
該名中年男子本身是屯門醫院病人,因患腎衰竭,四至五個月前開始接受腹膜透析(俗稱洗肚)。他有幸進行今次腎臟移植,全因6個遺傳因子與死者完全一樣。

裝載捐贈器官的冷凍箱,由救護車急送往其他醫院。

僅2%機會「全中」

唐國隆解釋,在尋找合適病人接受屍腎時,會配對病人6個遺傳因子是否與捐贈者相同;若遺傳因子完全一樣,則會成為換腎輪候名冊中最高分者,即首位換腎病人,但一般僅2%至3%機會「全中」。
他指,「佢好好彩,平均換腎要等6年,佢只係洗肚4至5個月,因為全中而即刻可以換腎。」若病人遺傳因子全中,則換腎後五年腎存率(即腎功能可維持多久),較遺傳因子並非全中者高兩成;排斥率少於10%,而一般換腎病人的排斥率介乎10%至20%。
另一名18歲青年也因腎衰竭在瑪嘉烈醫院洗肚多月,6個遺傳因子中,他有3個與捐贈者脗合,加上他年輕,故成為換腎輪候名冊中第二最高分,亦獲安排換腎。昨日該青年先進行手術,該中年男病人由屯門醫院轉到瑪嘉烈醫院安定後,會緊接做手術。

 

《瑪麗醫院》
救護車將肝臟送抵瑪麗醫院,小心翼翼搬下車。

醫護人員立即將死者捐出的肝臟推進手術室內進行移植。

換肝須12小時之內

另一方面,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外科顧問醫生陳詩正表示,他昨早約7時到屯門醫院取出死者捐出的肝臟,手術歷時兩小時。該肝臟移植給一名50多歲男子,其肝硬化嚴重,在輪候名冊中排首位,若不換肝病情會越來越差。昨日早上瑪麗醫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盧寵茂參與肝臟移植手術。
現時醫院接獲屍肝後,因不想屍肝缺血太久或放在冰箱太長時間,會在數小時內進行換肝手術,最長不多於12小時。
陳詩正表示,今年至今進行6宗屍肝移植手術,數目看似很多,但難以估計之後會有多少屍肝捐贈,希望市民繼續參與死後捐器官行動。

本港屍肝及屍腎移植數目

‧2009年至今 屍肝移植:6 屍腎移植:最少4宗
‧2008年 屍肝移植:29 屍腎移植:65
‧2007年 屍肝移植:26 屍腎移植:58
‧2006年 屍肝移植:23 屍腎移植:53
‧現時輪候移植人數 屍肝移植:120 屍腎移植:1500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唐國隆及陳詩正

特稿:年輕病人換腎機會較大

本港一向嚴重缺乏死後捐出的器官,現時本港分別有120人及1,500人輪候移植肝臟及腎臟,但每年捐肝及腎的人數,分別只有不足30宗及近60宗。
有醫生表示,輪候換腎病人,一般越年輕及洗腎時間越長,換腎的機會越大;至於肝臟移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血型要脗合。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部門主管唐國隆表示,本港輪候移植屍腎平均要等6年,雖然洗腎可維持病人生命,但腎臟功能只有正常的5%,每年約有15%洗腎及洗血病人因併發症死亡,故須盡快換腎。然而,本港屍腎捐贈數量少,去年有65宗已是近年新高,是繼96年約有70宗後的第二高;每年平均只有50至60宗屍腎捐贈。

首要血型脗合

唐國隆表示,在接獲屍腎後要找尋合適受腎者,除要血型脗合及就遺傳因子作配對外,亦要檢查病人是否有抗體。若病人屬第二次換腎、曾產子的女性或接受輸血,體內會產生抗體,對外來的腎臟出現排斥。除非受腎者與捐腎者的6個遺傳因子完全配合,否則一般病人越年輕及洗腎洗血時間越長,接受移植的機會越大。
肝臟移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亦是血型要脗合,亦要視乎當時病人病情是否穩定,以往有不少肝衰竭的病人,在輪候期間死亡。
本報記者

你想知 想講 想問?

有沒有同類的感人個案可與讀者分享?

請即上《蘋果》網頁 http://appledaily.atnext.com留言喇!
或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11
手機短訊:638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