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學界一直以肝酵素水平作為釐定肝臟健康的重要指標,但中文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即使肝酵素正常,肝臟也有潛在危機,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即使肝酵素下降,在三年內病情惡化的風險仍高達44%。 記者:梁德倫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力元表示,谷丙轉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一直被用作量度肝酵素指標,數值越高顯示肝功能已受損,肝臟並有發炎情況,同時代表肝臟因積聚大量脂肪變肥。不過,他指出肝酵素正常值通常根據一般人的平均數值訂下,即越多人處於同一個水平就被界定為正常,並無統一的標準數值。
應接受超聲波掃描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在04至07年,為173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進行肝活檢測試,結果發現三年內肝酵素持續升高者,有27%人出現明顯肝纖維化情況,但維持正常水平的人也有23%出現肝纖維化。此外,研究更發現25名肝酵素水平下降的患者,有44%人肝病情況仍然轉差。
另一項於06至07年,替約1,200名e抗原屬陰性的乙肝患者進行的肝纖維化掃描研究,結果發現肝酵素保持在正常值的患者,惡化為嚴重纖維化的風險仍高達32%,演變為肝硬化的風險則有11%。
陳力元指,肝酵素ALT只能反映肝臟是否正在發炎及脂肪的含量,即數值升高只能代表肝臟變肥及發炎,但不能用於反映肝臟是否出現纖維化或硬化等問題。他續指,研究發現肝酵素水平降低,但又出現病情惡化的患者,是因為其發炎情況或已令肝臟出現纖維化,甚至硬化,然而肝臟的脂肪含量卻會隨纖維化而降低,令肝酵素水平下降,令人有錯覺以為肝臟健康有好轉。
本港估計約8%人口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另有一至兩成人患上脂肪肝,年齡介乎40至5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則是患脂肪肝高危人口,陳力元建議肝病患者或高危人士要定期接受全面檢查,單是檢測肝酵素並不足夠,患者應定時接受超聲波掃描、肝活檢及肝纖維化掃描等檢查,才算是全面的肝臟檢查。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比率
上海 20.8%
香港 15.9%
廣東 15.0%
台灣 11.5%
資料來源:陳力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