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始創盆菜的鄉下人,不會文雅叫它「盆菜」。「吃盆」,就如此簡單。
約同知己鄉里同枱一起吃;吃盆囉!成為動詞。
從來沒想過,粗到唔恨的吃盆變成今天香港一項民間面貌;典故,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1996的除夕,劉健威建議就在我們祠堂以盆菜以歌樂去度過回歸前最後一個除夕。消息傳開去了,心思參與者極眾,大家吃過我們自家兄弟聯哥積累祖上百年廚藝,將好味信息傳開去,旅遊發展局打聽,隨後在添馬艦展開千人盆菜宴,自此又粗又鄉下的流水席形式吃盆傳開去啦!連蔡瀾先生也吃得津津有味拍照留念,走紅難免。
當大家樂、美心……幾乎肯德基在大時大節也推出盆菜,它成了雲吞麵、打冷、飲茶吃點心、茶餐廳……等等香港大眾食制。吃盆上位不獨新界鄉親專利。
不過,仍認為只有我們新界人才真正煮出盆菜的滋味與哲學:和而不同。一般食肆提供所謂盆菜只是拿一個洗面盆,將車仔麵或酒樓自助餐內容盛在一塊的「偽盆菜」。家母生日在農曆新年期間,過去一家人上館子吃壽宴,總覺逼狹。96年「最後的晚餐」後不少朋友聞味問路,「可有得再嘗?」
當然,只要大家興高,趁家母采烈一起吃盆。自此,每年年初三,我家祠堂變成沒去度假親朋戚友,就算不是盆菜肯定客也會聚過來祠堂湊興。
事實今兒初三晚的盆菜也不是一般一盆一盆,而是按古例,兩杉四缽,將正宗的正式盆菜縮小,旁邊好幾樣其他菜式相伴,有雞有魚球有炸蠔有雞飯……,還有一般吃盆不會用上的青菜。也有素盆菜款待不吃肉的朋友,日子年年月月地過,都忙都累,平常飛來飛去難得過年在家,就當成openday讓四方八面豬朋狗友吃喝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