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個好的包子該多少褶?
天津最著名的「狗不理」,雖說招牌已以天價賣掉,但一味小小點心,還是有自家「看門」標準,從選料、調餡、揉麵、揪劑、囗皮、裝餡、揑包、上屜、上大灶,都有明確規定,不一定「絕招」,但做工上,包子褶花不得少於十五褶,這樣看來整齊劃一,如含苞秋菊,很漂亮。
揑個十五褶也不容易──但某日在北京鬧區,見一店號喚「十八褶包子」,以此行走江湖揚名立萬,強調「十八褶」,當是把「十五褶」給比下去的挑釁吧。
不過像所有包子店般,套餐總是十八到廿多元一客,一客九個一模一樣的包子,悶煞人也。再好吃,沒變化也沒驚喜,何況不大好吃。
包子褶花不勻稱當然看來粗糙,揑得不好、沾餡、有油、不黏……都叫它們開了花,露了餡,連汪汪的油水都漏掉。但再多的褶花,加不了分。
「十八」比「十五」優勝的,是手工多了三下,花了時間心思,但那些褶花不過是麵皮,多少褶亦乏味。有時吃得撐了,還光咬餡兒,把摺叠發硬的皮擱一邊去。
中國有俗語:「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肉餡等於一個人的「內涵」,不在表面張揚更不跑到褶上招展,吃上了,才明白。
快要開工大吉,先給自己定下標準,不管多少褶花,最重要是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