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第二波來了,今年暑假,據說畢業的大學生,會變成失業的犧牲品。
特區政府叫香港的企業老闆,多點僱用大學生,讓他們實習。好心有好報,慈善的僱主,政府會有獎賞。
這一招,是向「前宗主國」學來的。首相白高敦,搞了一個「金色Hello大行動」,叫英國的僱主,六個月內,收容失業者共七萬五千名,每設一個實習的職位,政府會撥出獎金津貼。
獎金不多,最高只二千五百鎊,每名三萬多港元,只夠香港的億萬富豪一頓魚翅午宴,純屬意思意思,見面點了頭,say個「哈嘮」,政府的一隻手暗扣着一個紅包伸過去,握一下,紅包就塞過去了,所以叫GoldenHello,很有點幽默感。
殖民地時代,英資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實習課程。大學畢業,讀美術史、哲學、音樂一類冷門系,英資的老闆一向歡迎。讀什麼科目不重要,請了你進來,我會從頭訓練你。因此,在金融和工業發達的時候,牛津劍橋的拉丁文和英國文學還是最多人報名,不像香港,那幾年,不斷蓋新房子,於是讀「土木工程」,就最「吃香」。
讀什麼什麼最「吃香」,這兩個字,最令人厭惡了。當年我讀書的時候,怕飢荒的家長,也在耳邊不停嚕囌:要顧住畢業之後的飯碗呀,最好讀理工呀,唸電腦呀,畢業最吃香呀?我一翻白眼,向家長做一個不文手勢:倒夜香,是什麼工作?吃香?大糞你們也喜歡吃?
然而今日叫老闆為大學生實習,如果我是僱主,我不會幹。一九九七年撤走前,胡亂發牌,像開投注站,拚命加開大學,由從前的兩家,開到九家,搞得重量不重質,大學學位大量生產,培養出一大批「哈嘮Kitty大學生」、「小熊維尼大學生」、「多啦A夢大學生」、「YouTube大學生」、「手機偷窺裙底大學生」,前面的銜頭,不是他們畢業禮拍照時穿黑袍擁着的毛公仔類別,就是平時看的漫畫和生活的風格。
中方在最後五年,不斷大罵彭定康是「婊子」,英國人不必出到肥彭來報復,只出動平時默不作聲微笑着的衞奕信,就懂得裝這道彈弓。這一手整蠱的惡作劇,十分高明,搞得一代「天之驕子」的幣值,變成民國末年拚命開印刷機濫發的金元券。十年來,大學生中英文不通,一口懶音。開辦實習課程,銀行開LC,要從頭教LC兩個字怎麼串,去完廁所記得沖水,「人均教育水準」一下子提高了許多。
英國人走時,笑着握握手,say了一個金色的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