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5.12地震後,記者多次進入重災區,當中最難忘是地震翌日徒步15小時從都江堰到映秀鎮,當時餘震不斷,沙石淤泥滿途,沿途還見到不少埋在沙石中的屍體。今年春節前夕,記者再重返映秀及北川重災區,發現這次災區之行,無論在交通或飲食方面,都比以往任何一次「舒適」,起碼毋須擔心半途有塌方或斷橋,更毋須帶備亁糧及食水。
從都江堰往映秀50公里的濱江公路,大部份路面已修補平坦,只有小部份路段凹凸不平,行車不再像以往那般顛簸。
震央映秀的災民情緒比以往穩定,鮮有人再講地震時的情況。他們大部份都全力投入重建家園,但亦有人離家外出打工賺取建屋費。記者印象較深的是大鬍子所在的龍池鎮,其重建速度相對其他的災區快。大鬍子希望他的旅館在今年夏天可以重新營業,迎接遊客。
上訪頻遭官員打壓
但綿竹還有不少家長仍活在災難陰影下,由於他們上訪之路頻頻遭當地官員打壓,令他們活在「白色恐懼中」。他們為了讓記者不受干擾,還專程帶記者到農村找遇難者家屬,他們說:「我們只希望你們將這裏的信息真實地向外界反映。」
在北川「望鄉台」上,每日都有不少人專程到來遙望被地震掩埋的北川老縣城。他們的心情都很沉重,沒有人言語,均默默為死難者上炷香或燒一叠紙錢。記者見一名女子跪地拜祭,欲問她所拜何人時,女子欲言又止淚水已如泉湧。記者在返回香港途中,眼中不禁浮現她滿臉淚珠的畫面。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