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0條由中央送給香港的國寶中華鱘,死了三條,病了兩條,海洋公園為免夜長夢多,索性把剩餘的五條中華鱘運返內地,讓牠們得以回鄉度歲。海洋公園計劃今年夏季才重開中華鱘館,但已打消所謂海化科研的念頭,改用淡水飼養。至於早前宣佈送港的娃娃魚,則會在春季抵達海洋公園。
海洋公園悄悄把五條倖存的中華鱘,全數遣返廈門長江水產研究所暫養。園方沒有交代中華鱘回鄉的原因,只說牠們健康良好。至於原來的中華鱘館,將會改建為一所展示長江水生野生物種的淡水展館,名字也變成「中華鱘館-長江足跡」,今年夏季才能啓用,屆時展館除了飼養中華鱘,也會展出其他原產自長江流域的水生野生動物。
不再研究變為海水魚
三條早前命殞香港的中華鱘,一條死於被混養海狼襲擊,另有兩條因未能適應海化過程致死,還有兩條因此致病。海洋公園曾經聲稱,把中華鱘由淡水改為海水魚,是重要的科學研究。但昨日園方又改口稱,為了「長江江河生態的故事發揚光大」,決定日後的中華鱘館用淡水飼養。
另外,本月公佈將會送港的另一種國寶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將會在今年春季入住海洋公園。海洋公園會就內地專家來港參與中華鱘館改建工作時,會一併討論大鯢進駐公園的細則。海洋公園擬將娃娃魚展示在新落成的「亞洲動物天地」中,與大熊貓及揚子鱷等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