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順風車 - 陶傑

昨天的順風車 - 陶傑

金融海嘯,美國經濟衰退,從文化的視野,卻不是壞事。
因為在現代史上,西方大衰退,經濟不行了,創作必然人才輩出,出現一場大豐收。
銀行CEO執包袱了,但作家、畫家、音樂家、導演,卻會出現新一代,創造另一波文藝復興。一九二九年華爾街崩市之後,荷里活三十年代成為電影的黃金時期,因為美國人要在痛苦中尋求逃避,進黑漆漆的戲院尋樂。希治閣的驚慄懸疑,用心理學的巧智來拍,電影不再像說書一樣平鋪直敍,鏡頭鑽進觀眾的心眼裏,這是創意的一場革命。
還有差利的喜劇、吸血殭屍恐怖片,古典宮廷的戰爭大製作,都因為經濟衰退而湧現。哲學家羅素、小說家歐威爾、海明威;詩人奧登和艾略特,都在這個時世冒頭。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全球經濟衰退,史匹堡和哥普拉的新浪潮,也乘勢而起:《教父》和《大白鯊》,都是在經濟衰退中的經典產品。英國時裝設計師韋思活(VivienneWestwood),也在工黨執政時經濟衰退的七十年代揚名,造就了鮮艷怪異的Punk潮。
還有更早的一次:一八七三年,歐美的金融也崩堤過一回,因為德國和奧匈帝國剛剛合併,柏林、維也納、慕尼黑三大城市紛紛動土建設,前景無限,銀行拚命借貸,形成最早的房地產泡沫。維也納股市崩堤,歐洲各大銀行也跟着垮掉。當時美國有一家叫庫克(JayCooke)的信貸銀行,跟今日的雷曼兄弟差不多,本來借了許多錢給鐵路公司建築鐵路,受歐洲所累,也宣告破產。美國工人失業,歐洲人在城市毆打猶太鄰居,是第一次排猶潮。
但創意工業卻又人才輩出:小說家杜斯妥耶夫斯基、馬克吐溫;哲學家尼采,愛廸生在這個時候發明了電燈,最早的摩天大廈設計此時面世。貧窮會把一個經濟的盛世變成廢墟,卻同時能在文化的荒漠之上造就復興。
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自由。「國家不幸詩家幸」,要有創作的言論的自由。七十年代的嬉皮士和搖滾樂,幸好香港當年是殖民地,港督麥理浩為香港人開創一個自由環境,香港在國際石油危機之中,置地牛奶併購,一九七三年,股市大瀉,卻同時出現了許冠傑的流行曲、電視劇的黃金時代。
本地創作工業在衰退中洗牌重生了。香港那時搭了一程順風車,如果自甘放棄自由,自我犯賤,金融海嘯,就跟在「西方」的後面哭喪好了。花錢建「西九」,只會有一堆金磚頭砌成的貨架,架上沒有貨。香港完了,在歷史的角度,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