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奧巴馬的就職節目,找來詩人吟詩,充滿文化靈氣。或者說,詩在美國日常生活裏,並不是甚麼,而就像呼吸般自然。像我在紐約,遇見一個詩人組織,積極推動把詩歌音樂化、日常化,並且經常舉辦演出活動。這跟一般rap,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但文學性較強。
不記得上次布殊就職有何特別,但奧巴馬這次的表現拿的分數,肯定是近年來最高的。要說中西領導人的分別,最基本是美國把「政治」當藝術一樣經營,把「演說」當talkshow,字字句句都擊中民心,引起認同感。群眾不必句句跟着拍掌,但心裏早已和應了。
這大概就是擁有表達自由的要點吧,當人人都習慣了表達,言詞自然變得鋒利,在紐約如中央公園,或倫敦的海德公園,就有一個「講者角落」,讓所有人可以當短暫的意見領袖,發表自己的想法,頭頭是道。你或許不會同意,但前提是,即使你反對,也會竭力捍衞別人發言的自由。這是美國或所謂西方政治的基本理念。這種精神,自然不容於對異見者長期鎮壓的國度,有關講詞受審查也是意料之內。
從馬丁路德金到奧巴馬,美國來到這一步,最高興的當然是黑人。可是,這高漲的黑人民權情緒也有潛在危機。必須知道,在不少中部城市,有不少自我感覺良好的白人組織仍然對黑人或其他少數族裔懷有憤恨情緒。這些歡樂的就職畫面,也有它令人思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