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台灣的消費券熱潮 - 卜大中

台灣風景線:台灣的消費券熱潮 - 卜大中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台灣這幾天陶醉在政府發放的紅包氣氛裏,到處都看到喜氣洋洋的購買潮。這是金融海嘯以來台灣最快樂的日子。
金融風暴導致台灣受創慘重,馬英九政府剛執政,手忙腳亂應付排山倒海而來的全球經濟危機,推出的方案很多,包括:減少各種稅率,降到與香港差不多的地步;擴大公共建設支出;推出各類福利措施;開放與中國的大三通……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發放消費券,只要有台灣戶籍者,每人台幣三千六百元(約合一百二十美元),共支出台幣八百多億元。
當時,反對黨主張退稅,但政府認為退稅民眾會儲蓄,不會拿出來花用,達不到刺激消費的效果;而消費券只能消費,不能儲蓄,可以為台灣產生約百分之零點四的GDP,所以決定發消費券。
由於即將過年,政府周日開始發放,使人民有過年領紅包的喜氣感受,應該對馬政府低迷的民意支持度有提升效應。發消費券是短期內刺激消費的手段,目的不僅在增加消費以提升GDP,也在建立起對可見未來的消費信心。但是,若今年第一、二季的經濟持續衰退,消費券的及時雨功能也僅限於及時雨,不會延長打強心針產生的短暫消費信心。
所以,對消費券的經濟效果不能抱以強烈的希望。但是,消費券的做法是否暗示着今後政府插手經濟部門的程度將提高?這次的金融海嘯把所有原先高唱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國家打回原形,採取的手段都是社會主義式的,像歐美都使用國家力量介入企業和私部門的紓困或購買,被迫形成的國營事業也不再是學者專家詛咒的對象,因為已別無選擇。
原先全球的開放市場基礎很脆弱,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和二次大戰經濟受到巨大破壞後,導致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全球風行的社會主義潮流;如果這次衰退再持續一年以上,自由經濟制度可能會瓦解。經濟史告訴我們,當經濟情勢變壞時,意識形態會跟着改變。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之後,美國民眾放棄了資本主義,推崇羅斯福新政,贊成國家介入經濟部門,主導經濟發展。人民總在經濟危機時過度反應。
台灣的中國傳統部份,本來就很習慣於政府主導經濟,甚至主導生活與道德,所以對政府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的積極性角色,認為理所當然,而且希望政府介入更深。而這也是各國政府擴大權力的機會。但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眾卻深感不安,擔憂經濟循環好轉後,政府將拒絕離開,而且藉此干預更多領域,侵犯公民的權利。
這些憂慮是有道理的。一次大戰後德國經濟的崩潰,給予希特拉國有化經濟部門的理由,以便快速終結蕭條惡夢,其結果是導致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目前,各國政府競相插手經濟部門,國際上已經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政治上也更收緊,不但中國限制公民權,加大社會控制的政治力度,連台灣的民主人權也被外國觀察家視為收縮狀態。
因此,我們呼籲,民間要在這次危機中多自力救濟,不要事事倚賴政府;須知請神容易送神難,政府可能將來就請不走了。另方面,政府的經濟政策須根據實際結果來調整,而非根據僵化的理念來決定;在情勢好轉後,把手縮回原來的袖子裏,讓市場自由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