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肩膊關節突然變得僵硬,活動能力大不如前,甚至連抬手舉高過頭的動作也做不到,隨時是患上俗稱「冰封肩」的黏連性肩囊炎。有骨科醫生指,患處雖可於數年後自行解凍,不再感到痛楚,但關節的活動幅度未必能完全恢復,病發期間則連一些簡單動作如梳頭、穿衣或扣鈕都會有困難。 記者:梁德倫
冰封肩的成因是肩關節囊膜黏連緊縮引發的痛楚和關節僵固,令關節活動幅度減低。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指,冰封肩成因不明,但與運動及日常生活習慣無密切關係,也不是由扭傷引發;但糖尿病、中風或柏金遜症病人是患冰封肩的高危族,因為這類疾病會影響血液循環系統,令肩關節內的囊膜較易出現黏連。另外,40、50歲的中年人患此病的比率也較高。
嚴重者或需接受手術
醫學界估計約3%人口患上冰封肩,患者的肩痛和僵硬情況可持續數年以上。林國基表示冰封肩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患者的肩關節會隱隱作痛,即使服食消炎藥也不能止痛,關節活動開始受限制;當踏入第二階段患處的痛楚雖有減輕,但肩關節會變得僵硬,日常一些簡單動作如梳頭、伸手到背部、穿過頭衣服等都會有困難,甚至無法側身睡覺,或睡覺時翻身被痛醒。第三階段是病情持續一至四年後,被「冰封」的肩膊自行解凍,活動幅度改善,疼痛也減輕,但整體活動能力會較患病前差。
林國基指,不少人會混淆肩周炎及冰封肩,前者的症狀主要是肩膊無力及痛楚,當手臂向外伸展至一定角度會感到痛楚,成因是肩周位置的筋腱因長期勞損致發炎腫脹,並與其他組織磨擦產生壓力引起不適。此外,肩周炎的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可併發旋轉肌腱撕裂。
治療冰封肩可視乎病情嚴重性而定,一般可以止痛及消炎藥減輕不適,並輔以物理治療改善病情,嚴重者則要接受類固醇注射,或外科手術切開黏連囊膜,恢復肩膊關節活動能力。林國基指,雖然冰封肩可以慢慢自行康復,但患者可能只是習慣了肩關節活動受限制,病發期間的痛楚不適也會影響日常生活。
冰封肩三個階段
冷凍期(疼痛期):在患病後10至36周出現,患者在休息、活動或睡覺時肩關節也會隱隱作痛,關節活動受限制,服食非類固醇消炎藥也不能減輕痛楚
冰凍期(黏連期):發病4至12個月出現,患處痛楚減輕,但肩關節變得僵硬,活動幅度大減
解凍期:肩膊活動能力逐漸恢復,疼痛大減,但關節活動幅度多不能回復至發病前
資料來源:林國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