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延續林肯的民權理念,以源自林肯蓋茨堡演說的「自由之新生」作為就職演說的主題;他要延續小羅斯福的「新政」策略,投巨資於基建、挽救經濟;他要延續甘迺廸的精神,號召國人在逆境中建立責任文化。面對金融海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環境危急的星球的多重挑戰,奧巴馬雖然是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但站在巨人的肩上,將希望、信心帶給美國人與世人。
奧巴馬,也許想成為林肯第二,也許想成為羅斯福第二,也許想成為甘迺廸第二,但肯定不會只在他們的影子下活動,而會留下時代的烙印、個人的風格。在自傳《無畏的希望》中,他對美國史上數位偉大的總統充滿敬意,這些巨人的思想和策略,成為奧巴馬應對新時代挑戰的靈感源泉。他要像林肯一樣推出一系列扶持弱勢社群的政策;他要重建羅斯福的新政,並「使之適應新的時代」;他要像甘迺廸一樣開拓「責任年代」,並且要領袖以身作則。
奧巴馬已成功向全世界推展他的理念、形象。改變,既需要勇敢的精神,也需要純熟的政治技巧,他還需要更多的行動,還需要國會的支持與監督,還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也許,沒人會說奧巴馬會成為克林頓第二。但是,無論從外交的政策取向和班底來看,還是從美國面對巨額赤字與國債的經濟困境來看,或者從中美關係的演變來看,奧巴馬都可能成為克林頓第二。
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會重返克林頓時期的軌道,不只因為他重用前第一夫人希拉莉出任國務卿,更因為他重振美國領導地位的理念,與民主黨歷任政府一脈相承。曾任職於甘迺廸和卡特政府的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在《大抉擇──全球統治或全球領導》一書中,對美國在實現霸權後如何履行國際責任、實施地緣戰略作了全面的闡述,他雖然未在克林頓政府中任職,但其學生奧爾布賴特成了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美國《外交》雜誌曾在2007年刊登奧巴馬的文章《重振美國領導地位》,從中可看到布熱津斯基的影子,而不是喬治布殊的單邊主義。
在財政方面,克林頓政府上任時繼承了3,500億美元的赤字,但到離任時留下了2,360億美元的盈餘。奧巴馬上任,首先要面對今年高達1.2萬億美元的預算赤字、逾3萬億美元的國債,令他推行注資、減稅救市的能力大打折扣。奧巴馬的財經團隊不乏克林頓時期的猛將,美國何時能降低赤字、國債佔GDP的比重,以免美債爆煲禍及全球?
在中美關係問題上,近期美國有學者鼓吹美、中建立「G2集團」共管世界,中國有學者提議中美恢復建設夥伴關係,這些顯然都不切實際。克林頓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協議無疾而終,但他任上推行的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對話促使中國遵守國際遊戲規則的策略,已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軸。奧巴馬在《重振美國領導地位》一文中,也將中美關係界定為既競爭又合作。
中美近年合作的基礎一直側重於打擊第三者的「外在價值」。一旦反恐戰爭趨於平穩,中美關係可能因雙邊的經濟、政治、文化衝突而波瀾再起。奧巴馬如何在民主和自由等普世價值問題上、在環保等新領域,引導中美雙方提升維繫合作的內在價值?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