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晴雯 - 邁克

生晴雯 - 邁克

《紅樓夢》之所以百讀不厭,其中一個原因是生命力強韌,人物栩栩如生,昂然活在字裏行間。事件從來不是單一個別的,各有前因後果,譬如第四十九回閒寫窮小姐沒有體面冬衣的一筆,引出第五十一回平兒藉王熙鳳開箱倒篋巴結襲人,慷他人之慨順手接濟邢岫烟:「昨兒那麼大雪,人人都穿着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緞羽紗的,十來件大紅衣裳,映着大雪好不整齊,就只他穿着那件舊毡斗篷,越發顯得拱肩縮背,好不可憐見的。」寶玉那件物料原產俄國的氅衣,則登上了第五十二回的回目「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燦爛的時裝表演落幕,續寫幕後工作人員的辛勞,倒與法國電視台的作風相近─他們報導過賈里雅奴的怪招和姬魔絲的艷麗之後,往往會帶領觀眾到門禁森嚴的廠房,介紹蕾絲織女的靈巧和搬運牛郎的精壯。
題外話:在跑馬地聚文街口坐鎮的伯伯,真是首屈一指的織補高手,堪稱香港最珍貴的老藝人之一。多年前有件心愛的CdG舊呢夾克,秋天穿到入冬也捨不得脫下,結果右膊被肩袋揹帶磨損,恐怕是生平首次將一件外套着到穿窿─十八廿二時日夜不離身的李維斯藍騾布短牛仔褸不算,從地攤買回來便爛身爛勢。本來以為就此進入私人博物館,言談間唉聲嘆氣,經當時的街坊陳小姐提點,送去請師傅打救。墨綠底粗黑條子縱橫的圖案,修補後完全看不出做過手腳,教人嘆為觀止。去年拿磚紅色的毛衣去補,擔心配不到同色的線,誰不知取回來一看,連洞洞原先在什麼位置也找不出。可惜我一手字實在不上台盤,否則早就寫一幅「生晴雯」的橫匾聊表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