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三三四學制改革逼近,加上各大學推行國際化,劉遵義寄望中大走向國際,增強競爭力,並認為大學生需要提升視野,包括多往海外交流及了解時事,增強個人競爭力。他批評政府在鼓勵大學增收非本地生及推行四年制的同時,未有相應增加資源,擔心會影響教學質素。
劉遵義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國際化並非以指標衡量,最重要是師生具國際視野,舉例指「(學生)起碼知道奧巴馬做咗美國總統」。他認為本港教師也應具國際觀、教研需跟隨國際標準;中大教師均屬全球招聘,交換生比例也不斷增加,今年有700名學生往外國作一學期以上的交流,另有1,000名海外生到中大交流,這有助擴闊視野。
轉制後,他希望學生有機會多往海外交流,擴闊視野,學習一些非主修科的知識,將來學生必修英文及中文之外,還需修讀世界文明智慧等。他說:「大家應多注視國際嘅事,好多僱主嚟講,覺得學生視野好窄,問佢好多嘢都唔知,做現代人至少睇吓報紙、了解吓時事。如果搵工,俾人問時事都唔知,人哋會覺得讀死書。」他鼓勵學生擴闊視野,例如畢業後可考慮往海外、內地發展。
擔心影響教學質素
雖然政府鼓勵非本地生來港讀書,但劉遵義指政府在資源上沒有同步增加,「由4%增加至10%,政府都無增加過資源;再變成20%,真係唔係多個人多雙筷,𠵱家要開多一張枱。政府完全唔出錢,大學如果真係要做,就算每個學生收多一倍錢(即16萬元),都收唔番成本。」由於外地生人數激增,資源有限,變相令師生比例增大,長遠擔心影響教學質素。
他慨嘆政府部份政策阻礙大學接受捐款,如捐款者捐錢支持大學增加設施,政府卻按既定政策,將大學自行籌得的建築物設施面積扣減一半,當作政府應當向大學供給的設施面積,影響捐款者的意願,亦影響大學設施的有效使用。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