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浪費 - 陶傑

十年浪費 - 陶傑

特區失業率增加,特區政府說「加快基建工程,製造就業機會」,這句話的謬誤在哪裏?
自從世界經歷了工業革命,一切「基建工程」,都不再是勞力密集的工作,而是機械。
開山填海,只須用推土機挖隧道,用鑽地機,不必像六千年前蓋建金字塔一樣,由法老王動用一百萬人,把石頭遠遠的用滑輪和繩子運過來。填海和平土工程,用貨車運垃圾、輸送帶運泥沙,十多個人就可以填整幾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說「增加基建投資」,這幾百億,只會優先由工程商人舔掉,商人買機械,然後是機械工具的製造商賺錢。今天的起重機、鑽地機、讓工人高空洗刷幕牆的自動起降台,都是英國和德國的產品出口,政府基建工程的開支,會直接化為訂單,除了香港的老闆,外國的機械製造商也笑呵呵。
「基建工程製造就業」,已經是「前電腦世代」的舊思想,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可以製造十萬職位,連孟姜女的丈夫也有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在泰緬邊境修築桂河橋,動用了三萬戰俘,這些都是一板一眼的「就業」。只有建樓廈,不可以用機械人,才用得上一點搬泥搭棚的勞工,「基建」卻不會。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還用十九世紀的腦筋來決策?人家奧巴馬也說要Change──金融海嘯,美國要不要基建?要。全國三十五座橋樑,三分之二要修葺,但美國永遠有大量的墨西哥和第三世界移民人口,像當年在西部築鐵路的中國苦力,美國的結構,永遠有勞力工作的底層,而且國土遼濶,有大把基建可以拓展。
即使如此,奧巴馬也要投資在能源經濟,調動在勞力階層以上的知識人口,科學家、工業家、設計師,大家一起啓廸靈感,在實驗室裏,在家居的電腦螢幕上,發揮想像力和探拓精神,開闢另一片知識和創作經濟的新天地。
這樣一來,虛實共生,新舊交替,腦力和勞力並張,幾萬億的公帑投進去,才會出現復甦的槓桿效應。
  什麼叫「小政府,大市場」?特區政府卻盲信「基建工程」,董建華已經犯過這種錯誤了,只以為建什麼西九、重建啓德,可以減少失業。香港七百萬人,除了在地盤做泥工,就是在酒樓和商場當侍應和售貨員?「經濟轉型」的口號,早就口水四溢地叫喊過,行動呢?人家美國,早就做了。香港浪費了十年,這就叫「港人治港」?香港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