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每年有近千人死於急性心肌梗塞,但不少人也忽略了發病前的心絞痛及出冷汗等症狀,有心臟科醫生警告,急性心肌梗塞可於發病後5至10分鐘內奪命,若未能及時搶救,死亡率極高。一項研究發現患者接受通波仔手術植入滲藥支架,一年後支架阻塞率只有約一成,顯示除搭橋手術外,這類病人也適合接受通波仔手術。
可10分鐘內奪命
醫學界估計本港約六成半的心臟病死亡個案由急性心肌梗塞引發,心臟專科醫生李沛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的成因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斑塊表層脫落或撕裂,刺激血小板形成血栓,堵塞心臟血管,由於發病的速度可以很快,患者可於5至10分鐘內死亡,屬極度危險的急病,但患者在陷於休克昏迷前,通常會出現心絞痛、頭暈、氣促及出冷汗等不適先兆;吸煙、血壓及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或有家族遺傳均是引致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因素。
李沛然表示,由於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現血管內膜增生風險較高,醫學界一直認為患者若接受通波仔手術,出現支架阻塞的風險較高,這類病人以往一般會接受較複雜的搭橋手術。
一項於去年底公佈,全球有3,600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參加的研究發現,進行通波仔手術時使用滲藥支架,手術一年後出現支架阻塞的患者只有10.9%,約3.1%病人出現支架血栓,由於比率偏低,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實也適合接受使用滲藥支架的通波仔手術。
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粥樣斑塊是由膽固醇積聚形成,當中壞膽固醇可破壞血管,好膽固醇則可幫助將壞膽固醇排出體外。李沛然形容,好膽固醇是血液清道夫,含量越高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提醒市民要注意飲食,以免好、壞膽固醇水平失衡。
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前先兆
胸口不適、嘔吐、心絞痛、氣促、頭暈、出冷汗
資料來源:李沛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