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時代的結束 - 殷惠敏

布殊時代的結束 - 殷惠敏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本月十六日,布殊在白宮東廳向他的部屬作了告別演說。他的基調不是為他的政策辯護,而是訴諸個人感性。布殊的民調支持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七,是尼克遜以來最低的;而尼克遜是被迫辭職的總統。他的副總統切尼是美國史上最攬權也是民調支持率最低的副總統。切尼在臨別的電視訪談中,仍然擺出一副為所當為,不理民調,無怨無悔的姿態。但民調表達的是人民的聲音。說甚麼「未來歷史自有公斷」的話,作為自己的下台階,其實是徒然的。
布殊時代的最大特點是九一一事件引起的危機意識,使得整個政府都籠罩在一種非常時期的氣氛中。阿富汗政府包庇阿蓋德組織,在國際上無人同情,所以美國攻阿戰爭,得到廣泛的國際支持。然而,攻阿之役勝得輕而易舉,卻讓白宮鷹派趾高氣揚,以往在老布殊時代由切尼、沃爾福威茨策劃的一套維持美國在冷戰後獨一超強地位的國防秘密計劃,變成了布殊國情咨文中的外交方針。這就是有名的獨霸(絕不允許任何國家超越美國)、單邊主義、非友即敵、先發制人的「布殊信條」。伊拉克成為「布殊信條」的試驗場。
荒謬的是,九一一恐襲者百分之八十來自美國的盟友沙特阿拉伯,恐怖分子信仰的伊斯蘭基本教義也是來源於沙特,而伊拉克卻是壓制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也不容阿蓋德分子存在的國家。布殊政府為了發動這一場先制戰爭,不得不靠歪曲變造情報,指控伊拉克秘密發展核武,包庇恐怖分子。但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卻無法取信於美國在歐洲的傳統盟邦。他們規勸美國不能在違反國際法和集體安全原則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否則美國喪失了國際公信力,損害最大的將是美國自己。但白宮鷹派還是決定一意孤行。
「非常時期」的心態,形成白宮內部一種秘密管道的決策途徑,連政府高官也無從得知,為了使決策盡快實行,往往不顧政府的規章程序,也未經公開討論,結果政策時常錯誤而難以為繼,收爛攤的代價卻是驚人的。美國在伊境政策失誤所造成的人命與財物損失,足以為證。
「非常時期」心態的另一個表現是不容異議。攻伊戰爭前,日裔參謀長新關將軍預測至少需要二十萬部隊才能佔領伊拉克,與防長「小量精兵」的構想不合,結果他被迫退休。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林賽預測伊戰將花費兩千億美元,結果被革職。情報分析處長克拉克因堅持伊拉克獨裁者與阿蓋德無關聯而被降級。另一位負責調查伊拉克從非洲尼日爾進口造核彈用的鋼管傳聞的前任大使,在《紐約時報》撰文披露真相後,副總統助理就把他妻子的CIA秘密工作人員身份洩漏給媒體,作為報復。
布殊時代結束了。這些事情將來的歷史都會追究、公斷,但會不會得出布殊所一廂情願的結果,那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