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上海擬設示威區解民怨 - 張華

探針:上海擬設示威區解民怨 - 張華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

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副總編輯毛用雄,日前出席市政協會議時提案,建議在某些不影響交通及獨立的公園,開闢示威專區,並容許非政府組織的存在,令政府與市民之間多一道緩衝區,減少官民衝突的機會。
毛用雄在提案中指出,現在群體及鬧事上訪越來越頻繁,只要有官員露面的場合,都有市民申訴。去年上海市信訪辦受理的信訪事項多達二十餘萬件。這些矛盾並非都是政治訴求,而是不同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利益問題一方面可通過經濟手段解決,不會危及政權穩定,另方面會長期存在,不可能消除。因此,建立正常的利益和民意表達機制,包括設立示威區域,引導衝突在一定範圍內,以適當方式解決。
他又指出,上海應同時發展各類非政府組織,令不同人群利益可進行正常的利益博弈,政府也就逐漸擺脫「保母」式的大包大攬,不再成為社會矛盾的漩渦中心,而是變成中立的調停者,降低社會管理成本。
毛用雄確實認識,中國不少社會問題源於政府權力過大,對社會控制過多過嚴。結果,成也政府、敗也政府。經濟繁榮、大家安居樂業時,功勞當然屬於政府,但社會問題叢生、百姓怨聲載道時,矛頭也會直指政府。因此,鼓勵成立更多獨立(必須是真正意義的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確能緩解部份官民衝突。
但毛先生設立示威區的建議,則是一大敗筆。奧運期間,北京市設立三個示威區,本意是向世人宣示北京當局的寬容,最後變成鬧劇。原因是示威活動不僅要事前申請,很多敏感示威都被扼殺在申請階段,且現場有大量公安監控,以致無人敢踏足示威區,想抗議的人只會繼續在天安門廣場等地示威。
示威的目的,是希望吸引傳媒注意,報道他們的訴求、寃情,從而博取公眾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迫政府修改不合理政策。但上海的訪民上訪鬧訪那麼多年,毛用雄的《解放日報》有報道過嗎?往後在示威區內的活動,會報道嗎?因此,重要的不僅是設立示威區,還要有獨立的傳媒和落實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否則,再多的示威區也無法緩解官民的利益尖銳的對立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