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逢冬天也會突然暴肥、午後總覺得四肢乏力,隨時是患了季節性抑鬱症。有精神科醫生指這類抑鬱症患者平時精神狀態良好,但每到冬天就會忽然抑鬱數個月,當中三成人會成為長期抑鬱患者;女士及長者更是患上季節性抑鬱症的高危族,嚴重者病情會逐年加劇,甚至出現幻覺並有自殺傾向。
記者:張文傑
香港港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吳偉民表示,按世界衞生組織的診斷標準,一般來說連續三年在同一季節,即90日內出現三次或更多次數的情緒低落,就是患上季節性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沮喪、焦慮煩躁及對日常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等抑鬱症病徵,但病情屬非持續性,只會在入冬起至初春才病發,並有一些非典型症狀,「好似突然間好鍾意食甜嘢同碳水化合物食品,體重暴增15%以上,由一日瞓6、7個鐘,變成瞓13個鐘等,都係比較明顯嘅病徵。」
詳細成因未明
冬天日光減少,加上很多人會減少戶外活動,令人體血清素水平下跌,同時褪黑素水平上升。吳偉民指出由於此兩種物質是控制作息、情緒及能量的要素,當兩者水平波動時,情緒便容易受到影響,隨時引發抑鬱症,故在氣候極端的地方如瑞典及挪威等國家個案較多,研究發現女士患上季節性抑鬱症的風險也較男士高一倍,相信與荷爾蒙及基因問題有關,詳細成因未明。
吳偉民表示要確診季節性抑鬱症較困難,每年平均收到數宗個案,以外國人居多,曾有一名38歲已婚女士07年底起連續三個月感到情緒低落,同時胃口大增以致暴肥八公斤,求診後翻查病歷,發現過去五年每逢10月至4月均有同樣情況,其他月份則情緒狀況正常,「佢初時以為只係短暫性,每年5月左右就正常番,諗住冇事,之後發現重複發病先知有問題。」患者獲處方抗抑鬱藥物服食,半年後差不多完全康復。
接受心理輔導
本港現時多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回抑制劑」、去甲基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回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季節性抑鬱症,加上患者多曬太陽及接受心理輔導,約一、兩星期便會開始見效。他建議市民在冬天要保持心情開朗及多做戶外運動,常接觸陽光,可減低患上季節性抑鬱症的風險。
季節性抑鬱症非典型症狀
‧每天昏睡時間長達12、13小時
‧胃口大增
‧忽然嗜吃甜食
‧體重激增
‧容易疲倦
‧社交退縮,不願見人
‧經常覺得下午過後會四肢無力
資料來源:吳偉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