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銀行業來說,2008年是驚心動魄的一年!美國、歐洲,以及亞洲不少銀行遭到重創。
在風頭火勢下,如今要在一眾銀行股中尋寶似乎未到時候。不過,面對可觀的潛在回報,一些有遠見和膽識的投資者會伺機出擊,趁低吸納那些名氣大,兼且擁有良好管理,並有能力為股東爭取回報的銀行股。當風雨交加的信貸市場一旦雨過天青,就是收成的日子,而這最快可望在秋季實現。
優質銀行股值得吸納
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說過,當情況由極度惡劣變到沒有那麼惡劣,就是搵大錢的時機。在1991年,花旗集團在拉丁美洲的貸款業務遭遇滑鐵盧,導致該集團差點沒頂,而白武士和資本家便乘機出手,等到花旗集團於1998年併購Travelers,這班人獲得差不多十倍的回報。在未來10年,究竟那一家銀行會成為「花旗第二」呢?我個人估計,這將會是英國的巴克萊(Barclays)。
以倫敦為基地的巴克萊擁有300年歷史,在國際金融界享負盛名。然而,巴克萊與其他一些大銀行有別。
首先,巴克萊未有在信貸危機中被擊倒,未有出現足以影響全個集團的虧損,這主要歸功於旗下的巴克萊資本,是歐洲債券包銷業務的領導者之一。
其次,巴克萊積極擺脫對英國市場的過度依賴,英國業務佔集團整體利潤的比率,由10年前的80%,降至目前的不足五成,因為該集團積極在南非、西班牙、意大利、印度、印尼和中國尋找機會。
第三,巴克萊婉拒了英國財政部的援助,改為向卡塔爾與阿布扎比的股東私人集資70億英鎊,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為免本身的增長策略會受到政府施壓。
最後一點,巴克萊在去年9月「乘虛而入」,只花了15億美元,便買下雷曼部份業務,從而擁有一盤世界級的企業融資、併購和證券生意。當這宗交易曝光後,巴克萊股價卻一度急挫,市場的反應顯得不合情理。其實,巴克萊單單從雷曼的負商譽(negativegoodwill)中,賬面就賺了至少20億美元。
股本回報率可逾12%
巴克萊與卡塔爾的入股交易,於去年11月獲機構投資者首肯後,巴克萊股價亦曾下滑,之後最多反彈約四成,但我認為巴克萊股價仍偏低(註:巴克萊股票過去數日又遭拋售)。
無疑市場上仍有一些利淡巴克萊的因素,例如巴克萊在英國持有870億美元的住宅及商用物業按揭,或須調高撥備。此外,英倫銀行把基準利率削減至300年來最低水平,以防範經濟陷入衰退。在未來3年,巴克萊以至其他跨國銀行,也難望錄得20%的盈利增長。不過,由於巴克萊的業務遍佈多個地域,加上擁有良好的品牌和佔有一定的市場,我相信其股本回報率可達12%至14%,而股價會獲得支持。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
MichaelPre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