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先生說,醫療融資改革的諮詢工作沒有計劃推遲,政府將會依原來計劃進一步就不同融資方案諮詢公眾,讓市民就各種方案的利弊發表意見。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剛公佈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仍然在積極諮詢家長、教師、校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政府並沒有因為金融海嘯而暫停有關的諮詢,官員更是空群而出四處接觸不同意見的人士及團體,希望收窄分歧,減少爭議。
跟這兩項大政策相比,二○一二年政制方案不會比他們更具爭議性,不會比他們更難凝聚共識,因為《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早已定下大方向,早已定下清楚的框架,只要大家按本子循序漸進辦事就可以了。偏偏,曾特首卻突然在上周宣佈押後政改方案的諮詢工作,其他重大政策包括教學語言改革及醫療融資改革則繼續進行。這究竟是為了甚麼呢?曾特首有甚麼不可告人的難處嗎?
跟醫療融資或教學語言改革相比,二○一二年政制方案其實更逼切,更有需要盡快展開。二○一二年距現在不過三年,改革涉及的細節甚多,並直接影響二○一七年的第一次普選。相反,醫療融資改革並沒有甚麼「死線」(deadline),政府可以在二○一五年、二○二○年甚或更後的時間才拍板定案。若果特首及特區政府真的認為有需要集中精力拼經濟,它該暫停或押後的是像醫療融資政策這類沒有急切需要的諮詢工作而不是只有三年多就要實行的政改方案諮詢。可惜,曾特首把緩急輕重的次序顛倒了,一意孤行推遲政改諮詢。這究竟是為甚麼呢?
過去幾天來,不管是曾特首或變得更無所事事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都沒有能就押後諮詢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他們只是不住的說香港經濟有幾個難關要過,政府高層要聚精會神處理,不能分身為政改凝聚共識。他們只是強調有足夠時間做好諮詢及立法工作。
可是正如我們一再指出,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更不可能因為要集中做一件事而拖延、忽略社會的其他重要發展。否則,社會的發展將會變得不平衡,引發更多長期的問題及困難。就以政改為例,拖延諮詢可能令未來出台的方案不周全,不仔細,最終令二○一七年的特首普選出現這樣那樣的漏洞及缺陷。這樣的代價不是太大了嗎?
此外,香港是個外向型的經濟體,經濟表現、就業情況主要受外圍經濟左右,香港本身能做的不多,特區政府能做的極為有限。換言之,即使特區政府高層從特首到財爺到所有局長、副局長、政治助理都一起放下手上的工作,每天拼經濟,每天度橋救經濟都改變不了甚麼,反而可能會出現更多沒有成效又耗用公帑的「屎橋」,反而可能出現一大堆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援措施」。這對市民、對改善經濟有甚麼好處呢?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在討論公共政策包括政改時一直理性、冷靜,不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起甚麼衝突,不會因為在政改上意見不同而無法在其他方面合作。即使特區政府如期在今年上半年開始諮詢工作也不會令社會嚴重分化,也不會削弱社會各界、各團體盡力擺脫經濟困難的決心。既然是這樣,特首及特區政府有甚麼需要堅持「一條腿」走路,堅持押後政改諮詢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