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理財專家都會叫人模仿企業,為自己做一份損益表,記低每個月嘅開支同收入,以達至收支平衡為大前提。如果支出大過收入,就喺支出度睇吓邊瓣使大咗,由根本度入手開源節流。
個人理財=做生意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理財,要好好理財,就要識做生意,即使你只係一個打工仔,都要識得管理自己盤生意。就以損益表為例,一家企業嘅收入就係佢做咗幾多生意,至於個人層面當然就係每月薪金。講開收入呢個問題,敏妮即刻聯想到嘅係身邊好多朋友,喺減薪潮下難逃一劫,部份人嘅反應係好不滿,當然切膚之痛,呢點感同身受,但亦都有好大一部份係泰然接受。
可能敏妮認識嘅好多係財經金融圈嘅人,即使係打工仔,但佢哋好了解商業社會「殘酷」嘅運作方式,就好似啲電視劇嘅老套對白,商業社會任何人或者物都有個價,呢個價嘅釐訂同好多嘢有關,其中敏妮相信最重要係供求。物以罕為貴,喺金融海嘯下,金融界被裁嘅精英何其多,供應增加,價錢自然跌。
時刻保持競爭力
咁講似乎好消極,不如好似光頭仔咁正面啲睇,又係一買一賣,打工仔提供服務,換取薪酬,你公司原本願意用某個價錢同你買,家陣佢見經濟差咗,還你一個價。換轉好景時,可能有另一個老闆願意出更高價買你嘅服務。
經濟周期有起有跌,面對逆境最緊要係保持自己嘅競爭力,千祈咪因為唔開心嘅消息,影響自己嘅專業表現。
溫敏妮
http://wanmanli.com/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