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這一本《My32M2apartment》的作者,自己也說很少人會在同一個地方住上三十年。在我看來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個人是一位從事建築、室內設計的工作者,他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選擇另一個條件更好的地方,他也不是一個懷舊的人,更不是懶惰到不肯改變。事實上,他還非常勤快,每年都有新作品,在這個行業早已打出名號,有代表性的作品,還有國際地位;北京長城腳下的人民公社「箱宅」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這樣的一位設計師,行跡遍天涯,還在雜誌上介紹過各大城市的酒店風景,你怎麼能想像直到今天,他還住在一個他童年、少年時期所居住的蝸居中;一個32M2的apartment中。翻閱着這本黑漆漆的書,真令人震撼不已,這的確是一位香港本土孕育出來的傑出建築師、設計師。而最不同凡響的是他以自己實際的生活,居住的方式,對於擠迫空間的認識,不斷的去體驗着、摸索着。且這樣的去需求着,令他的生活方式與設計意念都圍繞着這些在轉變,從他14歲、26歲、28歲和今天已是47歲的中年人,仍在改動變化着這個空間,從他的設計裡實實在在反映出這幾十年來生命中的轉折,事業上的蛻變和身處的社會特殊變化,他不僅坦然去接受環境,並在各種限制中另闢蹊徑。孔子讚他的弟子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而這位曾是少年張智強的設計師尤勝顏回;他把創意化為實踐,年深日久的築夢過程,終於化出了無數道彩虹。
正在過着平常日子的大部份香港人,也曾如張智強一般;一家六口擠迫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他們如何善用資源、如何去妥協,讓空間、時間物質產生出效率,如果不是曾經走過這樣的歲月,又如何能這樣入心到肉的在他的設計裡不斷探究出必要?不必只是設計方面的學問,光是這一點,張智強的成就已是值得今日香港年輕人借鏡。
一位荷蘭籍的教授AlexanderTzonis說這是全球化的體驗,地域性的發揮,他難以將如此尖端的張智強歸類,教授形容香港是一條身形碩大的村落,一個散發着年輕人清新氣息的大都會,既薰香又污染,卻是全世界最物質主義的地方,但不能否認的是大部份人依然崇尚純真的激情與衝動的理想。至少,張智強可以代表着這批依然有夢的人,他土生土長,心繫香港,更把香港當做是一個沒有間隔的空間。1986年他仍是港大建築系學生時期已構思規模宏大的城市設計並且勇奪金牌。只因為他對香港與生俱來的了解與愛,在大街小巷中找靈感,尋找人與城市的微妙結合,一直堅信香港的街道各式其適的傳統精神,他的32平方米這有限空間中的無窮變化或許可以看成是對這樣的一個城市發展的未竟之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