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滙豐小股東的自白 - 盧峯

一個滙豐小股東的自白 - 盧峯

滙豐究竟值多少錢?
大摩說,滙豐每股只值五十多元。高盛說,大笨象連五十元也不值,只值四十九元一股。對於這樣的評價,對於滙豐股價不斷下跌,大部份香港投資者感到無奈又痛心。無奈的是小投資者的「血肉長城」擋不住沽貨狂潮,痛心的是股價下跌令大家的資產不斷縮水(大部份本地投資者或多或少都持有滙豐股票的,我也不例外,在此先申報利益)。
對我來說,滙豐股價不斷下跌最大的感覺不是肉痛或心痛,而是對股票投資這回事有點不知所措,有點茫茫然。
一直認為,股票市場跟其他市場一樣都是優勝劣敗的,都是獎賞經營得好的公司及懲罰經營欠佳的公司。跟其他國際大銀行特別是美、歐的大銀行相比,今時今日的滙豐可說傲視同儕。它不單沒有出現資金緊絀或不足的問題,更沒有任何向「阿爺」或政府伸手要錢的計劃;單憑它本身的資源及財力,就能應付業務的需求。偏偏這個可以自力更生,不用向政府乞求資金的優點在投資大行的報告下反而是個致命的弱點,反而是沽售的理由。按這樣的邏輯,不斷開口向政府要錢的銀行如美銀、花旗要比滙豐更有投資價值。可是,美銀、花旗真的比滙豐更有投資價值嗎?這實在不可思議。
一旦銀行要求政府注資或公開集資,股東的利益肯定大大受損。以政府注資為例,官員既要求銀行優先派息,又加設其他很多規限包括出售非核心業務以降低風險,這肯定大大降低銀行的盈利能力,令股東的收益大減。假若銀行發新股集資,股東權益自然被攤薄,即使銀行維持盈利,股東收到的股息也大不如前。換言之,不管是尋求政府注資或發新股集資都是一帖糖衣毒藥,對銀行及股東有害無益。投資大行為甚麼硬要逼滙豐這家經營穩健的銀行走上這條絕路呢?難道投資大行認為國營銀行才是最好、最穩健、盈利能力最強的銀行?
實在有點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