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孟子對良心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的,亦照樣與「仁義」掛鉤。性既本善,何以有那麼多喪盡天良的現象?孟子所說「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就是「牛山濯濯」的典故的來源:牛山之美木本美,一如人的良心在自然狀態之下生而有之,只因在大國之旁,斧斤伐之,是以佳木消亡;人們看見牛山一片光禿,就忘記了這不是山之本性。
重溫《孟子》這良心論,是看了小布殊總統臨別演辭中,最把我雷到或是感到最「膠」的一句是「一直以良心辦事」。如果他按「良心」而作出一些艱難的決定的話,則正應了孟子「猶斧斤之於木也」的比喻,人類為資源伐木,而把孟子相信人皆有之的良心,視而不見。小布殊民望低落,其一個原因就是用現代的斧斤討伐伊拉克,讓其牛山變成濯濯。每個人就算生來都有良心,各人對「良」的價值觀卻大不同。小布殊憑其良心把一些國家評為邪惡軸心,對應方法如英外相所言,是「以力服人」,這是從保衞美國地位與利益出發,對美國有義,對憑其定義的「良」而看成「邪」的國家不仁。
是故,每聽到對眾人之事有決定權的人,在政績破壞有餘建立無功之後,以沒有違背自己「良心」作為自辯,就感到寒心。你的東土,是我的西域,你憑良心出發,行動起來,會為我帶來不良的收場。別說小布殊的良心只對得住大美國精神,董老好人也是本着良心而做了錯事。只講「德」而忽略了「才」,是最危險的事,因為當今的良心,只是為犯錯後讓人自我感覺依然良好的私人配方。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