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唯有在書的世界中,我才能真正的解放,有一種安全,寧靜的感覺,可以恣意張狂而不被評斷,可以憂鬱感傷而無須解釋,這一切之所以化為可能,全都是因為書與書店的存在。」鍾芳玲如是說。
○九年一月七日在港台與「書女」,《書店風景》作者鍾芳玲有過半小時的對話,談的卻不是書店,不是她周遊列國看書的經驗,而是她為「香港國際古書展2009」策劃的經過,對書痴者來說,有機會接觸百年前以至上千年絕版印刷品,從畫冊到陳年卡片、舊海報、地圖、名家手札、版畫、藏書票,當然,最受注視的為全場標價最高,珍.奧斯汀的《愛瑪》,是1816年初版一套三冊的贈送本,售價港幣395萬元。
鍾芳玲的解釋,古書值錢是物有所值。不祇是因為有作者的簽名,還有從中可見當時的真蹟是怎麼一回事,「複製品」便不一樣,當然不一樣,一本三百港幣與三百萬的書,是用來閱讀與用來收藏,實用與古董的分別了。
英國狄更斯的簽名本,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剪紙皆有一看的價值。去古書展是為了看古籍,該不會買的了,最便宜的一本舊書也得花上十萬八萬,而且不一定具收藏價值。同樣是舊書,旺角二樓舊書店的價錢,與倫敦查寧街的已屬兩回事,古書展展出的更是另一個世界的事了。
南丫島路旁的地攤,有外籍人士在地上擺放舊書,賣的舊書可不值錢。正因不值錢,隨意翻看可沒半點壓力,那等舊書不怕損毀。一如昔日周夢蝶在台北街角賣詩集、舊書,展示的是一種淡泊的生活取向,這樣的賣書為生,可賺到多少呢,擺賣的人可不介意。這樣子的地攤式售賣舊書,從澳洲悉尼到法國阿維容,英國的小鎮皆可找到,街頭跳蚤市場擺放的書種類不多,吸引力不大。要看書,還是要到有個性的書店,找到心頭好的機會較大。
認同鍾芳玲所說:踏進書店會有那種安全,寧靜的感覺。文友說我們不怎樣有錢的人到世界各地旅行,不可或缺的祇有書店,咖啡,播放藝術片的電影院。書店風景最可人,有特色的書店,一如有特色的咖啡室、電影院,去一趟不夠。有機會得到那城市,仍是會再去的。
鍾芳玲說她是第一個寫巴黎「莎士比亞書店」的書痴。我不同意,有文友早她十年,甚至二十年已提及這書店,我也先後幾次寫過這書店,寫書店主人佐治的種種。但深入報導這書店的,一如全面報導三藩市「城市之光」書店的,是這位書痴的基本功做得最好,寫得最好耐看。
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一間書店到另一間書店,鍾芳玲走了多少路,寫了多少篇這麼有份量的報導呢。她的《書店風景》引證了她對書的迷戀。在2002年增訂版序言,反映出作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十年辛苦不尋常,她仍能樂在其中,她是這樣想:隨著時間這條長河的流動,書店的人、事、物有著或多或少的蛻變。生命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它們的牽動,多半的風景不僅沒有黯淡褪色,甚至更為熟悉鮮明。
鍾芳玲的《書店風景》的英文譯作《MyLoveaffairswithBookshops》,用愛情來比喻對書店的著迷,可見她是真的每次遇上令她喜愛的書店都會身不由己愛將起來,到不能自拔地步。
這樣的愛情觀,大概不算戀物狂,但也算世間少有的了。
希望下一趟再見鍾芳玲,她會有更多新發現,新體會,書寫成文,拿出來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