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春運一票難求的根源 - 張華

探針:春運一票難求的根源 - 張華

今年「春運」在一月十一日正式開始。跟往年一樣熟悉的畫面:數以萬計民工,像戰爭難民那樣擠在大城市火車站廣場,排隊購票;無數民工買不到車票的同時,黃牛黨依然活躍如昔。是甚麼令民工們排幾天隊,甚至有人排隊購票時猝死也買不到火車票呢?
表面上,這是供求嚴重失衡。火車是基層老百姓主要交通工具,春節是中國人一家團聚大日子,民工都在此時趕回家過年,需求驟升,令鐵道系統窮於應付。
不過,事實勝於雄辯。若供求矛盾真的如此突出,為何所有民工最後都可以送走?顯然,海陸空及火車的運輸能力足以應付需求。所謂票源緊張、一票難求,是指那些沒門路,也不能多花一、二百元向黃牛黨買票的民工。他們唯一買票途徑,就是到火車站或售票點排隊。他們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
我們要問的是,既然車票那麼緊張,為甚麼還有大量火車票流入票販子(黃牛黨)手中?每年春運約有一點八八億人次,只要一半乘客光顧黃牛黨,每人多付一百元車資,這就是近二百億元大生意。換言之,只要民工願意多付金錢、多花時間排隊,還是買到票的。
這種對沒錢沒關係的人極不公平的制度,明顯是欺負基層老百姓。他們既沒投票權,也沒組織力,甚至投訴申寃的能力也沒有,只能任由壟斷的鐵道企業、與票販子勾結的鐵道部員工等人來宰割。
事實上,這種「一票難求」假象,已出現十多二十年,為甚麼中國政府一直沒想方法去解決?假如通宵排隊的是幹部及其親屬,這個問題早就解決了。相反,民工只是待宰羔羊,政府又何須操心、浪費資源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呢?
在現有交通資源下,政府多走一步已可紓緩民工一票難求之苦。辦法是:各地政府、工會、街道委員會等,每年春運前統籌屬下各個工廠企業、地盤、商店等地的民工,代他們集體購票,鐵道部門加以配合,優先以折扣價向工會等認可組織出售集體票。政府可能要為每張車票付出十元八塊的行政費用,但民工辛勞一年,為當地的經濟貢獻良多,受此資助也合情合理,況且這可緩解火車站廣場的擁擠混亂,對社會也是一大裨益。
要紓緩民工購票之苦,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逢周二、五刊出